佛教研究

近代大师论药师法门
海慧

7af40ad162d9f2d3f3600dfc178922166327cc1f

民国年间,药师法会流行,多位大师都论述过药师法门,都提倡药师法门,如印光大师、弘一法师、太虚大师、印顺法师。太虚大师、印顺法师都有《药师经》的讲记。专修法门不同、专重弘扬法门也不同的几位大师都提倡同一法门,这种情况是极为少见的。由此足见药师法门的重要。本文将对近代药师法门传布的肇始和几位大师对药师法门的讨论做一个梳理。

一、近代药师法门传布的肇始

民国年间,全国各地不约而同地举行了不少药师法会,以戴季陶组织的药师法会较早,而且影响最大。戴季陶(18901949)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他自幼随着母亲信仰佛教,一次投江却能免难,以为佛力所救,更坚定了他佛教的信仰。一二八事变抗战爆发为护国消灾,祈祷和平,戴季陶1933年元月邀请九世班禅在南京宝华山隆昌寺建药师佛七法会。他本着药师佛十二大愿制作了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愿文如下:

一、愿民国人民,信仰坚固,确实信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相待以诚,相接以礼,表里如一,心口相应,团结一致,永远不渝。

二、愿民国人民,刻苦自励,克勤克俭,富者济人以财,智者济人以道。财不令藏于地,学不令私于身,营共同之事业,成共同之社会。

三、愿民国人民,爱护国家,服务公众,实行主义,守法奉公,俾约法能行,宪法早布,国基巩固,政治修明。

四、愿青年男子,回心转意,进德修业,坚其意志,强其身体,修其言行,广其智识,力矫浮佻之时弊,作真实之功夫,养成耐劳苦,守纪律之性行,俾在家为克家之子弟,在社会为有用之人才,在国家为忠实之人民,然后方能为国为民,担当大事。

五、愿青年女子,一齐觉悟,特宜养其慈爱和平之纯德,治家教子之常识,为妻为母,保育后代。民族之生存发展责任,端在于女性同胞,尽其天赋之职责,发挥其自然之良能,俾社会受慈育之恩,万代沾祥和之德,方为爱国爱民,爱护人类,爱护国家之正道。

六、愿一切壮年人民,努力修为,不贻少年老年以忧患辛苦之境遇。在官者廉洁奉公,营业者诚实任事,刻苦耐劳,勇猛精进,上承先德,下启后人。

七、愿中国国民党全体同志,亲爱精诚,团结一致,抛弃嫌怨,互相扶持。念先烈创业之艰难,知国民责善之殷重,虚心平气,矢信矢忠,奉行主义,努力建设。纳全国之忠言,容全国之人才,以尽其救国之责,成其建国之功。

八、愿国民政府,上自主席,下迄僚属,中央地方文武官吏,履行誓言,奉行法令,廉洁勤慎,爱国如家,体总理天下为公之心,继先烈舍身救国之志,于权利则尽量忍让,于责任则奋勇承担。忠于国家,爱护人民,容纳贤能,接受忠告,提携后进,尊重前贤,共济时艰,同成大业。

九、愿全国同胞,汉满蒙回藏以及回疆,乃至西南诸省山间民族,共存天下为公之大心,同发团结国族之大愿。以三民主义为依归,则共信斯立;以忠信笃敬律言行,则互信以固。分多润寡,人人存乎慈悲;截长补短,事事行于方便。同心同德,并育并行,复兴富强安乐之中华,有志竟成;造成尽善尽美之民国,后来居上。

十、愿世界各国政府人民,共立互助之志,同弃凌暴之心,扶持弱小之民族,建立共守之法治,继绝举废,治乱扶危,厚往薄来,协和共济。

十一、愿佛教大众,彻底觉悟,发大乘心,行普度事,勿作自了之人,勿泥文字之迹,勿迷于外道邪魔而自犯毗尼,勿惑于世俗财位而妄为趋附,勿迷于鬼神而遗弃众生,勿迷于成规而阻碍进步。勇猛精进,自觉觉人;悲智双运,财法兼施。布十善于俗界,行六度于道门,持戒则如山岳之坚,度生则如河海之广。恢复固有之教义,则本体自是金刚;善用世间之科学,则法器悉为轮宝。然后释迦教义,根基巩固,枝叶繁荣,法轮常转,佛日增辉。

十二、愿大慈大悲药师世尊,运无缘慈,施无畏法,愍念众生,普垂加被,使人人觉悟,共发至诚,忏既往之夙业,种当来之善果。一切烦恼灾障消除无余,村城国邑布满佛号经声,大地山河尽成琉璃世界。千秋万世,善业昭垂;四海五洲,仁风永被。中华巩固,民国万年;万邦协和,正法永住。

这是一篇结合当时的政治、社会情况而做的发愿文,可以说是药师法门在当时的实际应用。此愿包含了孙中山的思想。如愿文中说“确实信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这八徳是孙中山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愿文说:“体总理天下为公之心”,“天下为公”为孙中山的革命理想。愿文说“以三民主义为依归”,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到第六愿是就民众道德方面而发,希望民众能团结一致、爱国护国。第六到第十大愿是就政治力量方面而发,希望国内的政治力量、各民族能团结救国,外国能放弃凌暴,互助共济。第十、十一愿是就佛教本身的立场而发,希望大众觉悟、此土变为净土、国家安定巩固。

此外,戴季陶还有一份较短的发愿文,此发愿文较前者没有那么强的政治色彩。愿文如下:

第一、遵行世尊本愿,政本优生,教重安养,使一切人民,身心美善,相好端严。世尊第一本愿,如实成就。

    第二、遵行世尊本愿,培植得本,发扬慧力,使一切人民,本力充实,光辉普燿。世尊第二本愿,如实成就。

    第三、遵行世尊本愿,广行四摄,勤修六度,使一切人民,自他方便,万事咸宜。世尊第三本愿,如实成就。

    第四、遵行世尊本愿,服务社会,尽瘁人群。使一切人民,咸归大乘,舍身救世。世尊第四本愿,如实成就。

    第五、遵行世尊本愿,精严戒律,调伏身心,使一切人民,身口意业,咸归清净。世尊第五本愿,如实成就。

    第六、遵行世尊本愿,政重卫生,业励医药,使一切人民,凡有疾苦,悉得救治。世尊第六本愿,如实成就。

    第七、遵行世尊本愿,普设医院,广施药品,使一切人民,孤苦贫穷,悉离病厄。世尊第七本愿,如实成就。

    第八、遵行世尊本愿,立法施政,尊重女性,使一切女子,受平等福,离百恶恼。世尊第八本愿,如实成就。

    第九、遵行世尊本愿,树立正法,降伏邪见,使一切正法,并育并行,永离缠搏。世尊第九本愿,如实成就。

    第十、遵行世尊本愿,改良刑正,实施感化,使一切人民,不触法网;即有犯者,在狱获救,出狱获养。世尊第十本愿,如实成就。

    第十一、遵行世尊本愿,政重民生,普济民食,使一切人民,饮食供给,无有乏少;更施教育,培其智德,令生安乐,不遭苦难。世尊第十一本愿,如实成就。

第十二、遵行世尊本愿,衣住行等,一切施为,次依总理遗教,尽力推行,生产分配,咸令得宜,使人民生活所需,无有不足;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五福俱全,文明鼎盛。世尊第十二本愿,如实成就。

此发愿文最重要之处是戴季陶结合了当时社会情况对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进行了现代的解读,使得药师佛的大愿变得与当时的社会紧密相关,而且是活生生的、具体的、实际可行的佛弟子的愿望。如发愿文中说“普设医院”、“尊重女性”、“改良刑正”等。此愿文尤重民生,这很好地表现了《药师经》“重现生生活的资养”的精神。我们现在不妨按照他的思路,编写一篇契合当代社会的发愿文,既便于民众理解,也便于流通、执行。

罗奉僧(18931936)早年从戎,曾任扬州地方法院院长,为武昌佛学院董事、汉口佛教正信会副会长。为响应戴季陶的十二愿文,他做了长文《护国济民弘法利生药师七佛法会发愿文衍义》,文云:“使四万万人同发此大愿,同照此力行,使得全国的意志统一,步伐整齐”。衍文印行时,太虚大师为之作序。19346月,宁波阿育王寺举行药师法会,太虚大师于法会中宣讲《药师经》。1954年,印顺法师于台北善导寺宣讲《药师经》。在讲经中,两位大师都谈及了戴季陶组织的药师法会,可见其组织的药师法会的影响。在戴季陶组织的药师法会后,太虚大师讲解《药师经》,各地的药师法会增多,《佛学半月刊》药师如来专号发行,《药师经》注解出版,印光大师、弘一法师等高僧及著名居士都纷纷著文探讨药师佛信仰,所以,可以说戴季陶组织的药师法会是近代药师法门传布的肇始。

二、近代高僧论药师法门

(一)印光大师论药师法门

印光大师(18611940)一生以身作则,极力弘扬西方净土法门,被后世尊为莲宗第十三祖,但他也谈及药师法门。他以为药师法门“利生”,即“利益众生”,意思应该是给以众生现世利益、生活的利益。他指出修药师法门可以圆满成就佛道,何况其它菩萨果位和世间的福乐。他说:

药师如来本愿经者,乃我释迦世尊,愍念此界一切罪苦众生,为说药师如来因中果上,利生之事实,为究竟离苦得乐之无上妙法也。众生果能发慈悲喜舍之大菩提心,受持此经此咒及此佛名号,推其功效,尚可以豁破无明,圆成佛道,况其余种种果位,种种福乐乎哉然在佛心固欲以无上觉道,全体授与一切众生,而众生智有浅深,固不得不随其所乐,令彼所求各各如愿也。《药师如来本愿经重刻跋》

印光大师对《药师经》评价极高,他以为药师法门是释迦佛、药师佛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他虽然是提倡西方弥陀净土的高僧,但他也鼓励行人修习药师法门。他以为受持药师法门的行人可发愿往生东方琉璃净土,也可以发愿往生西方弥陀净土。他说:

须知药师一经及与佛号,并其神咒,即释迦药师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凡至诚受持者,即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也。故玉琳琇国师常持此经,及此佛号,以是禅教律净之总持法门。故受持者或生净琉璃世界或生极乐世界,待至豁破凡情,圆成圣智,则直契寂光,东西俱泯,而复东西历然。随愿往生,则与弥陀、药师同归秘藏,是名诸佛甚深行处。(《药师如来本愿经重刻跋》)

(二)弘一法师论药师法门

弘一法师(1880~1942)一生持戒严谨,以南山律的弘扬为己任,“以往生极乐为第一目标”,但也讲《药师经》。他说:“余自信佛法以来,专宗弥陀净土法门,但亦尝讲《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关于药师如来法门答佛学书局书》)在药师如来法门略录中,弘一法师列十种修持药师法门所获利益但我们也可以把这十种利益看成是弘一法师对药师法门的概括。这十种利益是

(一)速得成佛,经中屡言之。

(二)行邪道者令入正道,行小乘者令大乘。

(三)能得种种戒,又犯戒者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四)得长寿富饶官位男女等。

(五)得无尽,所受用物无所乏少。

(六)一切痛苦皆除,水火刀兵盗贼刑戮诸灾难等悉免。

(七)转女成男。

(八)产时无苦,生子聪明少病。

(九)命终后随其所愿往生:1、人中,得大富贵。2、天上,不复更生诸恶趣。3、西方极乐世界,有八大菩萨接引。4、东方净琉璃世界。

(十)在恶趣中暂闻佛名即生人道修诸善行速证菩提。

弘一法师认为当我们弘扬药师法门时,不必局限于仅提倡“修习药师法门后求生西方净土”,应该以开放的态度,顺其自然,让众生自己选择求生于何处。按照玄奘译的《药师经》,众生修药师法门,想往生西方净土或东方药师净土都可以。按照东晋的译本,众生修药师法门,也可发愿生于弥勒净土。弘一法师指出:

今者佛学书局诸贤,欲弘扬药师圣典,提倡求生东方,胜愿大心,甚可钦佩。但依拙见,唯可普劝众生诵经、持名。至於求生何处,宜任其自然,即昔日求生极乐或求生兜率者,亦可发心诵《药师经》并持名号;而於本愿无违。因经中谓求生极乐者,命终有八大菩萨示路;又东晋译本云:若欲得生兜率天上见弥勒者,亦当礼敬药师琉璃光佛。如是则范围甚广,可以群机并育矣。略陈拙见,敬乞有以教之。幸甚!(《关于药师如来法门答佛学书局书》)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中,弘一法师特别举出了药师法门的四个重要之处,即维持世法、辅助戒律、决定生西、速得成佛。可以说,这四个重要之处已经被包含在前面所引的十种利益中,只是给出了比较详细的解释。

1维持世法

弘一法师认为有的人对佛法有误解,即认为佛法是消极的、厌世的,对人类的生活没有什么益处。他以为药师法门特别注重最浅近的现代实际上人类生活他得出结论说:药师法门能维持世间法。他说:

如经中所说:“消灾除难,离苦得乐,福寿康宁,所求如意,不相侵陵,互为饶益”等,皆属于此类。就此可见佛法亦能资助家庭社会的生活,与维持国家世界的安宁,使人类在这现生之中即可得到佛法的利益。(《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2辅助戒律

弘一法师说佛法中,戒是根本,所以佛经说:“若无净戒,诸善功德不生。”但是受戒容易,得戒难,持戒不犯更难。但是如果能依照药师法门去修持,就可以得到上品圆满的戒。对所受持的戒若有毁犯,如果能至心诚恳持念药师佛号并礼敬供养,就可以消除犯戒的罪,还得清净,不至于堕落在三恶道中。

3决定生西

弘一法师指出修净土宗法门的行人如果能兼修药师法门,有资助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利益。药师经说:“若有众生能受持八关斋戒,又能听见药师佛名,于其临命终时,有八位大菩萨来接引往西方极乐世界众宝莲花之中。”依此看来,药师佛虽然是东方的佛,也可以资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使行人获得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利益。此外,我们修学西方净土法门,但我们凡夫的地位在这尘世之中,用功办道的障碍很多,如身体多病,衣食住处等困难天灾人祸的危难如果想要免除这些障碍,必须兼修药师法门资助,就可以得到药师经中所说“消灾除难离苦得乐”等种种利益。

4速得成佛

弘一法师认为《药师经》决不是专说世间法。药师法门是一乘速得成佛的法门。所以经中多次说“速证无上正等菩提,速得圆满”等。他以为成佛的主要原因是悲心和智心两种愿心,这在《药师经》中都有提及。

若欲成佛,其主要的原因,即是“悲智”两种愿心。药师经云:“应生无垢浊心,无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舍平等之心”就是这个意思。前两句从反面转说,“无垢浊心”就是智心,“无怒害心”就是悲心。下一句正说,“舍”及“平等之心” 就是智心,余属悲心。悲智为因,菩提为果,乃是佛法之通途。

他认为佛弟子不应仅仅注意药师经中关于资养现实人生的事,也应该注重出世间佛法。否则,如果受戒,也不能得上品圆满的戒。如果往生西方净土,也不能往生上品。所以我们修持药师法门,应该发起“悲智”的弘愿由此才能以出世的精神来做世间的事业,也能得上品圆满的戒,也能往生上品,将来速得成佛。

(三)太虚大师论药师法门

1、近人学佛注重现生应用

太虚大师(18901947)说从释迦牟尼佛如如不二的妙体中,开出有药师与弥陀两大法门:将济生之事,付与东方的药师佛;度死之事,付与西方的阿弥陀佛。药师、弥陀两法门有消灾、度亡之别。而现在的佛教,更侧重于现生生活的资养,而《药师经》则与这样的佛教新精神相应。他提倡讲演《药师经》的第一因缘是希望将唐宋以来偏重度亡的佛教,变为适应今日现实人生的佛教,以契合当代人学佛注重现生应用的机宜。太虚大师说:

近年以来,佛教渐普及于中国现社会各界人士中,种种经营建立佛教之团体,且依之修学者,不乏其人。尤其注重于应用到现代社会之新佛教精神,如办佛教孤儿院、义务学校、施医所等社会公益事业,改善家庭社会之生活,使一般人于现生中得佛法之益。过去偏重于荐魂度鬼之佛教,已一变而为资养现实人生之佛教矣。然此资生之佛教,即为释迦付托与药师之法门,而说明在此经中者。此于过去专重度亡之佛教,有补偏救弊之功能,尤合于现代人类生活相资相养之关系,故今有讲此经之需要。(《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

2、中国名东震旦土即为东方世界

药师佛所住的世界为东方琉璃世界,这是以此娑婆世界为标准来说的。太虚大师以为,若将范围缩小来看,假如以释迦佛降生的中印度当为娑婆世界,至东边则为东震旦土——中国,中国即可视同为东方琉璃世界。此外,就世界人类思想、文化、道德来看中国与东方琉璃世界药师法门相符。盖吾中国之思想文化,如孔、孟、老、庄等学说,及尧、舜、汤、武、周公等古圣先贤,皆重于人生道德之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皆现生之事。”中国尤其注重资生事业,与药师净土极相符合今东方中华民族之东震旦国,其民族性,及古圣先贤之道德文化,皆与琉璃世界之药师法门相宜,乃提倡讲演此经之第二因缘也。

3、依药师琉璃世界建立新中国及人间净土

    建设人间净土大多起于对现处的人间的种种烦闷忧恼的不满足。就此人间设想一美满的治境,期望通过改善的方法而建立人间净土。建设人间净土,应当了知本具佛、法、僧的性德,而以归依佛、法、僧为根本。太虚大师认为我们应该依据东方琉璃世界为理想的模型,向药师佛学习,发愿修行,净化世间,建立新中国,将此世间建设成人间净土。他说:

依吾人心理中所想像之琉璃世界为模型,如工程师之先有计划图样,依之而施建筑工作,则此东震旦土亦即可成为琉璃世界。故愿吾国人民,应以琉璃世界为理想国,定为趋向之标准,依药师之本愿而发愿,使将来世界如何庄严集修众行,则因圆果满,琉璃世界实现匪遥矣。

再推广言之,以今世交通所及之地球人类,概依药师如来如何发愿修行而成琉璃世界之方法行之,则人类之理想世界,亦不无实现之希望也。故今日之学佛者,应将药师如来如何发愿修行之方法牢记于心!孤掌难鸣,众擎易举,集众人之力量,方可转此污浊娑婆为清净琉璃也。(《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

(四)印顺法师论药师法门

印顺法师(19062005)对药师法门的看法基本上是延续了太虚大师的说法,上文讨论的太虚大师对药师法门的三点看法被印顺法师引用在他的《药师经讲记》中。他认为我们应该学习药师佛的大愿,依之实行,从小而说,能使我们远离灾难;大而言之,能使我们的国家,乃至世界清净。转恶浊世界为净琉璃世界。这就是此方的净琉璃世界,这就是人间净土。印顺法师说:

民国二十二年,戴季陶院长,于宝华山启建药师法会,领导大众如药师佛那样发十二大愿。如能依此大愿去实行,不但个己小小灾难可以消除,就是整个国家社会甚至整个世界,也可转为庄严净土。因药师的东方净土,即是依其本愿功德而实现的。我们若能实践此一法门,那么,我们这个充满无边苦难的恶浊世界,面临危难的中华民国,不就可转成清净的净琉璃世界吗?所以我们听讲此经,应如此理解与实行,而祈求人间净土的建立。《药师经讲记》

他还说:“琉璃光如来,发十二大愿(净土的建设计划),已经实现了东方净土,为人间净土的典范。大乘行者,应共同为这伟大理想而努力!”(《净土与禅》)印顺法师认为佛教的目的,着重在救济世间佛法救世的目标,简略地说,即药师佛十二大愿。作为佛弟子,我们应该依据这一目标去践行。他指出:

佛法救世的目标,简约的说是这样:一、人人是平等的,人人都要成佛。二、促成知识的进化,完成种种事业。三、发展丰富的物产,让大家可以尽量的受用。四、使人类离邪道而向佛道。五、戒行清净,不作种种害人害己的罪恶。六、身心健全。七、贫病的都得到救济。八、女子成为男子一样。九、不受恶魔外道的欺骗。十、犯罪的改过自新,不用刑法的治罚。十一、肉体与精神,都得到良好的营养。十二、大家能得到精美的衣服、日用品与娱乐品。东方世界的药师佛,曾发过这样的大愿,建设了与极乐世界一模一样的净土。这可以说,这就是一切佛救人救世的真正愿望。佛弟子要依着这一目标,去发愿、去实行。《青年的佛教》

结论

药师法门在民国时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布,究其原因,与当时灾难频繁有关,人们希望通过修持药师法门来消灾免难、求得世间和平与安定。此外,这是药师法门的殊胜使然。药师法门特重现生生活的资养,还可资助行人,使行人决定往生西方净土。作为佛弟子,我们应该向药师佛学习,发挥佛教积极救世的精神,改变世人“佛教弃世而无益于现世生活”的印象,发愿将此世间建设成人间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