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研究

杨仁山居士与太虚大师“净土真宗”观之比较
海慧

src=http___image109

内容提要:本文梳理和比较了杨仁山居士和太虚大师对净土真宗的评价。比之于杨仁山居士,太虚大师着重讨论了真宗对佛法的通俗应用,如所办的佛法的社会事业,这与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有关。虽然两位大师对真宗都有所批评,但我们也要看到真宗法门给我们的正面启示。净土门中专重他力信心的法门被两位大师所提倡,而这就是净土真宗的主要法门。净土法门作为易行道,有其殊胜处。作为易行道的净土法门应该是佛教普及世间的重要法门。

关键词:净土宗 净土真宗 杨仁山 太虚大师 易行道

Master Taixu's Discussion on the Status of Buddhism in Chinese Culture and World Culture

Summary: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evaluations of Yang Renshan and Master Tai Xu on the True Pure Land sect. Compared to Yang Renshan, Master Taixu focused on discussing the popular application of Buddhist teaching by the True Pure Land sect, such as the Buddhist social undertakings, which is related to Master Taixu's advocac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Rensheng Fojiao 人生佛教‎). Although both masters have criticized the True Pure Land sect, we should also see the positive enlightenment that the True Pure Land sect's teachings have given us. The Dharma door in Pure Land teachings, which emphasizes faith in other powers, was advocated by two masters, and this is the main teaching of the True Pure Land sect. The Pure Land Dharma door, as an easy way, has its unique advantages, which should be an important Dharma door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Buddhism in the world.

Keywords: Pure Land School, True Pure Land sect, Yang Renshan, Master Tai Xu,  easy way

 

近代,日本净土真宗随着日本侵华来中国传教。此教以上海为中心在苏州、杭州、南京等地设立传教点。从这时开始,中国佛教徒才慢慢认识净土真宗。特别是杨仁山居士对此宗的批判及与日本僧人的往返辩论,使得净土真宗的教义是否符合佛教精神的问题被暴露出来。当然,早在日本侵华前,他和净土真宗友人南条文雄交往时,就怀疑此宗的教义“断章取义”,与佛经相违。但是太虚大师对净土真宗批判得不多,他更多的是讨论净土真宗的可取之处。本文将比较两位大师对净土真宗观点的异同,借助两位大师的认识,希望能对净土真宗有一个公正的评价。

一、 杨仁山居士对净土真宗的批判

杨仁山居士的佛教行持是“教宗贤首行在弥陀。他认为佛教有十宗,九宗归于一宗,即净土宗。他说:“以前之九宗分摄群机。以后之一宗普摄群机,随修何法,皆作净土资粮,则九宗入一宗。生净土后,门门皆得圆证,则一宗入九宗。”1899年,南京本愿寺住持北方心泉嘱托杨文会居士刻真宗经典《七祖圣教》,于是杨仁山居士检阅了其中的《选择本愿念佛集》,觉得其中违反佛经的语句很多,便略加批评。他又将《真宗教旨》详细阅览一遍,并细致地批评。真宗的批判于他的《<真宗教旨>》《<选择本愿念佛集>》《评小粟栖<阳驳阴资辩>》《评小粟栖<念佛圆通>》等。

取第十八愿而废诸愿

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是“十念必生愿”,即:“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净土真宗以此愿为所宗的根本,取此愿让人专修。杨仁山居士认为这是无可厚非的。在认取了第十八愿后,真宗判定阿弥陀佛第十九愿不是阿弥陀佛的本意阿弥陀佛第十九愿是临终接引愿,即:“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遶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杨仁山居士指出,若如真宗的判定,阿弥陀佛便有违心的话语,这是不对的。他说:“贵宗以第十八愿为宗本,判十九愿为非佛本意,则佛有违心之语。故取一愿令人专修可也,贬诸愿谓非佛意不可也。”

专他力而尽废自力

净土真宗倡导“不仗自力,全仗他力”。杨仁山对此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没有“自力”,就没有“他力”。他认为所谓信心,是自心生起的,这是“自力”。而且所谓的他力,也是自心所见的他力。“自心见他力”也是“自力”的现起。他说:“我谓信他力,仍从自力起。” 杨仁山指出:

专他力而尽废自己力。考经中佛说云云,平心论之,虽以他力为所信,仍以自力为能信也。

所谓他力信心者,废自显他也。不许自他相对,即成绝待圆融法门矣。克实论之,信心者,自心所起也;他力者,自心所见之他力也。除却现前一念,复何有哉!

贬三辈九品另立往生相

杨仁山认为净土真宗不尊崇三辈九品的教法,另外安立一种往生的法门,凌驾于九品之上,以为往生即得成就佛果,不修行者的往生品位高,而修行者的往生品位反而低。他指出:“贬经中所说三辈九品之相为不足贵,而另立一往生之相,驾于九品之上,云往生即成佛,是修行者生品反低,而不修者生品反高也。”

舍菩提心

净土真宗提倡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而废菩提心等诸行。杨仁山认为净土真宗对经中的“一向专念”有所误解。他说经中所说菩提心和诸功德是念佛的行门因为以一切法入一法一法摄一切法,才能见到纯杂无碍的妙用才得名为“一向专念”。如果经的意思是为了废诸行而归于念佛,则经中有自语相违的过失因为佛陀将“一向专念”与“发菩提心”等一并开示绝对没有废诸行而归于念佛的意思而且穿衣吃饭便利睡眠都是杂行必须不吃不睡一口气念到死才符合真宗引证“一向”的说法

杨仁山强调,净土真宗作为大乘佛教的净土法门,不可舍弃菩提心。菩提心是净土的正因,想往生净土,却舍菩提心,是南辕北辙。佛就是究竟菩提,佛由菩提心所成,就好像饭由米所成。想吃饭而不允许用米,如何能做成饭?同样的道理,要念佛而不准发菩提心,如何可以见到佛呢?所以,舍菩提心,则不可能成就佛果。

杨仁山居士指出菩提心即正觉心,成正觉才名为佛。重视念佛而忽略菩提心,极大地违背了教义。念佛有多种方法,如念佛名号、念佛相好、念佛光明、念佛本愿、念佛神力、念佛功德、念佛智慧、念佛实相等。随念一种,可摄一切念佛的方法,才可进入十玄法界。如果有取和舍的看法,这完全是凡夫的意想,和佛界相距遥远。

圣道门和净土门分立

佛法中有圣道门与净土门的区分。在此世自力修行悟道而成圣者,此土入圣,为圣道门。仰仗阿弥陀佛之力往生净土而悟道,彼土入证,为净土门。净土真宗认为净土与圣道,殊途殊归。杨仁山认为圣道门是十方三世成佛的教法,净土法门亦是被包含在其中,不应将圣道门和净土门分立。夫圣道为十方三世成佛之教,极乐世界亦在其内。龙树虽然分出难行和易行,但没有显明成立和扫除。而净土真宗成立净土门,扫除圣道门,与龙树的精神不符。龙树作易行品,祇分难易,不显立扫。今真宗立净土而扫圣道,与论意不符。

二、太虚大师“净土真宗”观

关于杨仁山居士与净土真宗僧人辩论,太虚大师以为杨仁山居士的见解精辟透彻,他说“而一至于从净土宗演出之真宗,则迥然大异。故杨仁山居士力斥之。”“(杨仁山居士)与日僧辨真宗义,均甚精彻。”太虚大师对净土真宗略有批评,但他也揭示出了净土真宗的一些正面的内容。

净土真宗的宗教师为在家众

太虚大师看来,净土真宗的宗教师带妻食肉,随同世俗,入俗化导,固然是发展佛教的一个方便。但真宗的宗教师不应该被称为僧侣,因为僧侣就是出家人,他的特点就是无家室,所以真宗的宗教师应当属于佛教徒的在家众。太虚大师说:

随俗固发展佛教之一方便,然带妻不应是僧侣,以佛法僧宝系指出家人者。出家之本义,在无家室,故不带妻,即所以表示其为僧之特征也。抑离俗出家,关乎自心之志行,不应以他人之信从多寡而易其操守,故鄙意若真宗者,不得称为僧侣,当属之佛教徒之在家众,犹台湾之龙华派佛教耳。

净土真宗中的自力

太虚大师认为佛教中谈自力和他力,不应将两者截然离绝地区别,只不过就修行有侧重,所以说某个法门依靠自力,某个法门依靠他力。一个法门被说成是依靠自力,这个法门其实也有依靠他力的成分。同样,一个法门被说成是依靠他力,这个法门其实也有依靠自力的成分。依靠自力程度最高的是禅宗的法门,但学禅者也须要仰仗本师释迦牟尼佛和历代祖师。依靠他力程度最高的是净土真宗的法门,但也须要依靠自心、自身得安乐,所以净土真宗法门含有依靠自力的成分。自心的安乐,即信心、决心之心安。太虚大师指出:

自力之极为中国之禅宗,然须仗本师以及从上祖师推至灵山拈花微笑,仗他力不已多乎?他力之极为日本之净土真宗,然亦须仗自心自身得安乐以显,皆出弥陀之恩德,仗自力者亦不已多乎?

太虚大师这种自力和他力的观念与杨仁山居士的观念类似,可能他是受到了杨仁山居士的影响。

净土真宗等于无上密宗

净土真宗主张真信等于已经生到了极乐世界,所以真宗行人今生在世间化导众生也就相当于已经生到了极乐世界再返回人间度化众生。在太虚大师看来,这是净土教发达最极至的表现,所以净土真宗等于无上密宗。“盖亦纯以佛果上之功德为依,与密宗相类,故列入果门派。”太虚大师云

但传到日本就不同了,日本别立净土的教理系统及判教等的方式,发达至净土真宗,且建立教解证信的四个次第,而不言于行。他的教是弥陀教,于此起解,由解而证,由证方为真信,真信就等于已生极乐。其念佛不过感念佛恩罢了,和中国要由念佛等行而求往生不同,故彼称纯他力宗,不藉修行。其现在的世间行化,也是已生弥陀极乐而来度人而已,这是净土教发达最极至的表现,故净土真宗即等无上密宗。

太虚大师强调,真宗行人仍然期望命终后往生西方净土,所以没有真宗所谓的“信成就即已生净土,并返回人间化导、利益众生”的实际的度化众生的修行,这是它的短处和远离教法处。太虚大师说:“然尚期命终往生,而无真宗‘信成已生,还化利他’之行,则所短远矣!”此外,太虚大师还指出:“在某原来的国神崇拜之上,变成神佛混合的净土真宗。”

净土真宗与人生佛教

太虚大师曾说净土真宗似乎是末法时期人生佛教的最前进者。他认为禅宗缺乏普利万物、治生产的世间方面的方便,而净土真宗更符合于人间生活,可以以净土真宗来治理天下,拯救众生。这即是人生佛教的要素。他强调“人生增进成佛”的人生佛教观,而不是“顿悟成佛”成佛观。他说:

净土宗传日本,再变为真宗,弥切合人间生活。……日本真宗似为开末法人生佛教之最前进者,然托弥陀净土安心,又何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唐代禅宗更切人性?惟亦嫌侧重唯心,而绌于利物治生耳!然主唐代禅宗并辅锡兰律行以安心立僧,主日本真宗并辅西藏密咒以经世济生,庶可为末法期集起人生佛教之要素矣。故应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直依人生增进成佛”,或“发达人生进化成佛”,是名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

太虚大师一直在致力于佛法的普及,希望世界人民能够知道佛法是人生的需要,所以他努力宣传应重视佛法的社会事业。当他在日本见到净土真宗所办的社会事业,特别是教育事业,颇有成就,如大谷大学的创办,他非常认同。他认为佛教社会事业的推广会使日本社会制度、人民的风俗受到佛教的影响。大谷大学对京都人民精神上的佛法影响使太虚大师从实例确证了他的“佛法普及应当从教育着手”这一观念。他在演讲中说:

而所办之事业,在贵国十年前已一一具足,甚至净土真宗一派所办者,亦应有尽有,此实使鄙人最满意而羡慕者。此行既抱有以佛法感化世人之观念,到贵国后,对此事极为注意,今番由神户而东京,由东京而名古屋、福井乃至京都,社会之制度上,人民之风俗上,受佛法之影响最深切而信仰最浓厚者,莫如京都。而京都佛教徒所办之社会事业,最多而成绩最有可观者,为净土真宗之东本愿寺。而东本愿寺对于社会事业之侧重者,尤在教育。而教育机关之最有精神者,则为贵大学。故能使京都人民精神上受佛法影响最钜者,亦为贵大学。今日参观贵大学及京都社会人众之于佛教关系,能与鄙人谋佛法普及当从教育着手之一确证。

真宗是宋元时代日本佛教适应日本国家的环境的产物。佛教普遍于日本,与真宗的僧人有妻子儿女是分不开的。同样,马丁·路德开启新教改革后,娶妻育子的牧师使基督新教普遍于德国。太虚大师说:

日本的佛教在隋唐时由中国传入,到了宋元时代,日本为适应自己国家的环境,产生了日莲宗、净土真宗。真宗的寺僧,同人民一样的有妻子儿女,因此其佛教普遍了全国人民;比如路德改新教后娶妻育子的牧师,就不同天主旧教的神甫和修道女的情形了。

太虚大师非常看中真宗的通俗应用性,他说:“不但明治维新以来如此,即元以前的真宗便为通俗应用的佛教”。他建议中国的在家佛教徒学习真宗的精神,建设社会各种事业,增强佛教对社会的影响。他说:“今中国在家佛徒如居士林等,最应充分学习日本佛教徒,尤应学其净土真宗,以积极之精神护教弘法,发扬文化,建设社会各种事业。”

真宗僧人被太虚大师界定为“居俗近僧众”,介于僧俗之间。住世持教的佛徒团体应该依据七众律仪而建立,所以真宗僧人是住世持教的佛徒团体之一。单从建立佛徒组织来说,也可以不需要出家。真宗僧人“有修持佛法的行门,做佛教部分的事业”。像真宗僧人这样的在家众如果能修转轮王的十善行,摄化民众同行十善,就可以建设新社会,利乐人世。太虚大师指出:

而日本的真宗僧和西藏的红喇嘛,可算是居俗近僧众。近于如来事业的男女众,在家发心的菩萨,应完全以修美满的十善行为事业。世间人民若能修持转轮王的十善行,普令一切人民同行十善,逆性的众生亦劝化归行十善,如此全国的上上下下一齐摄化同行十善,为良好国民优秀分子,则可将五浊恶世的不良底现象全改成完美的新社会。所以要建设良好的优胜国家,不但出家众是要修持佛法普化人民,就是在家众亦要尽力共同修行十善利乐人群,才能建设新的社会国家。

依据融通真俗二谛的宗旨,太虚大师认为可以在中国佛教十宗之外,增设“异方便宗”来广泛摄受被机众生而能资助弘法与护教。十宗包括了八个大乘宗派,分别为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密宗、法相宗、律宗、三论宗、净土宗;两个小乘宗派,分别为俱舍宗、成实宗。“异方便宗”,即特殊的方便的法门此法门以五戒、十善为基础念佛往生为归宿。太虚大师认为它大致略同日本的净土真宗。太虚大师云

异方便宗,大致略同日本真宗。以五戒、十善为基,念佛往生为归,使善信男女皈依者,皆为有统系之教徒。则外护既众,财施有出,而实业慈善公益等事业,自易举行也。

结论

相比于杨仁山居士,太虚大师更为关注真宗对于佛法的通俗应用,将普及佛教于社会,改善社会,如所办的佛法的社会事业。这与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有关。他甚至提出在中国佛教十宗之外,增设类似于净土真宗的“异方便宗”

净土真宗的法门在两位大师看来,多少都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不能说两位大师都提倡真宗法门,但是针对在家佛家徒,净土门中专重他力信心的法门被两位大师所提倡,而“净土门中专重他力信心的法门”就是净土真宗的主要法门。杨仁山居士说:“于佛教门中专重净土,于净土门中,专重他力信心,可谓简而又简,捷而又捷矣。此法在家二众行之相宜。太虚大师谈专重他力信心的净土法门可能是受到了杨仁山居士的影响。

净土真宗的法门使西方净土法门是“易行道”的特点更加地显明出来。作为“易行道”的净土法门应该有它的普世性,它应该是佛教普及化的一个重要法门。佛教普及与佛教社会事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行人籍作为易行道的净土法门在保证不堕三恶道的同时,应兼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才是大乘佛教的本怀。此外,佛法中不同的法门被机不同,对于一些行人,应该鼓励行难行道,或易行道、难行道两者兼修。

 

 

参考文献

法然:《选择本愿念佛集》,法尔出版社,1989年。

小栗宪一:《真宗教旨》,济民参药房,1992年。

杨仁山:《杨仁山居士遗书》,CBETA,《大藏经补编》第28 册。

太虚大师:《太虚大师全书》,电子版,印顺文教基金会编,中华佛典宝库2008年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