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

出离心
海慧

192529346_9_20200609072048615

目录

一、出离心的界定

二、中印文化的差别——重世俗与重出离

(一)儒家、道家文化

(二)印度文化

(三)集体无意识

(四)汉传大乘佛教不重点谈出离心

三、识苦而出离

(一)苦谛

1.八苦

2.三苦

3.三恶道之苦

4. 人生、世界的真相和本质是苦

5.苦的根源是欲贪

(二)人生经历与识苦

(三)思惟苦而出离

四、思维暇满人身而修行出离

五、念死而出离

六、观察无常、苦而出离

七、识涅槃而出离

八、《鞭子经》——告诉我们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出离心”是解脱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修行者在没有成就阿罗汉前都是要具备有出离心的。讨论出离心会帮助我们真正认识解脱道。认识出离心,成就出离心,能很好地帮助我们成就解脱。“出离心”的修法在藏传佛教里比较受重视。当代的南传佛教就是解脱道,它不需要特别去强调这个概念。汉传佛教传统的宗派重菩萨道,不太重点谈出离心,现在的根机也不如古人,所以在当代中国大乘佛教的背景下,应该注意“出离心”及其修法。

一、出离心的界定

    什么是出离心?认识到三界是苦,希求解脱轮回的心,即是出离心。像佛经里面说的“三界火宅”,我们能感觉到三界没有安逸舒适的地方,就像生活在着火的房子里一样痛苦煎熬,要尽早出离。在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里,他对出离心有一个界定:“于诸轮回诸盛事,刹那不生羡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就是说,我们对世间的名、财等都没有希求之心,没有欲求心,不去追求它,时时刻刻想要出离,这就是出离心。当然,其实我们是很难做到日日夜夜、时时刻刻都要出离,但是宽泛地说,我们厌离轮回,希求得解脱,这个心就是出离心。

二、中印文化的差别——重世俗与重出离

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可两个古老的文明有所差别。印度传统文化重宗教,重出离,而中国儒道文化重世俗。

(一)儒家、道家文化

儒家提倡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它的主旨,所强调的是入世。像《大学》里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道家文化里有“羽化成仙”,从佛教来看,“成仙”最多也就是达到天界。所以还是在三界里边,在世俗里边。所以,中国文化中的儒、道文化还是偏重世俗的。

儒家和道家思想里面有没有出世的成分呢?也是有的。比如儒家也说:“存天理、灭人欲”,也有出世的内容。道家说“与道合一”,当你与道合一的时候,也没有世间的杂染在里边。虽然说道家也有出世的成分,但比如说他们求成仙,还是在世俗里边。所以大体上来说,儒家和道家还是偏向世间的,比较重世俗的。

(二)印度文化

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不同,它是比较重出离世间的。佛陀在世的时候,印度的宗教非常发达,有九十六种外道。现在的印度,宗教也是比较发达的。比较早期的典籍,如《奥义书》里,就说了解脱的内容。像其中较早的《广林奥义书》4,4,8中说:“智者,即梵的认识者,在身体衰亡后,直升天界,达到解脱。”也就是说,印度宗教也是讲出离轮回、讲解脱的,只是在见地上和佛教不同。他们认为,由“梵我合一而达到解脱,只是佛教并不认同这是最终的解脱。他们只是在某种境界里,在某种天界,或成为梵天,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的创造者,其实都是没有达到最终的解脱,没有出离三界,只是达到天界而已。所以对解脱的理解不同。佛教就用一个词叫做涅槃,其实就是解脱。所以印度文化本身是比较重出离、重解脱的。

印度河流域文明最早发现于哈拉帕(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因而也被称为哈拉帕文化。一般认为,哈拉帕文化存在的时间为约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1300年时期的古代文明。它是一个科学的测定,就是大概在这个期间。这个时间比我们中国的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还要早。这种文化被认为是印度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所创造的。现在能看到此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些图章,图章上有一个人或者神在打坐,腿是盘起来的。就是说,在印度很早的时候,就有禅坐的传统,就有求解脱的传统。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现在去印度会发现,当代印度的宗教仍然很发达。我去过印度两次,我在斯里兰卡学习过较长一段时间,斯里兰卡也有印度教的寺院。印度、斯里兰卡的文化都是很重视宗教、很重视解脱的。

(三)集体无意识

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是有差异的。中国的儒家,一般来说,中国人不把它当成宗教,只是叫它做“儒家”,当然,国外也有把儒家称作“儒教”的。而印度一直重视宗教。讨论两者文化的不同,想说明的是什么呢?就是说,中国人生来还是比较重视世俗的,我们会被生活中的大环境所影响。印度人就不一样。当然,印度人在信仰印度教、信仰宗教的时候也会重视世俗。我在斯里兰卡看到70%—80%的民众都是佛教徒,还有印度教徒,但是他们信佛跟中国的普通老百姓的信仰层次差不多的,他们到寺院去参加活动、去布施,也希望今生能够得到好的福报,真正求解脱的人并不是特别多。但是,我们也知道,他们宗教文化是非常发达的。比如说像缅甸,现在也有很多的出家人;印度有很多印度神庙,他们都是讲解脱的。虽然说不如古代那样宗教兴盛和宗教理解深入,但是至少说我们看到它的传统跟我们是不一样的。在印度、在斯里兰卡,他们有些人生来就是信教了,因为他们的父母就是信教的。信教的话,出世的成分是比较多的。虽然说他们自己的侧重点在哪里都不一定,但是至少说他们这种宗教的氛围,这种出世的氛围是比我们要强烈一些。

我在出家之前,我跟我父亲打过电话说明想出家的意图。电话中我父亲跟我说了些儒家的思想,大概的意思就像我这里引的几句话一样。儒家的经典语录他背得还是蛮多的,这令我很吃惊。我父亲虽然是语文老师,对传统经典,我觉得他未必特别熟,但是在电话中他就跟我说儒家的语句,我想他怎么背得这么多,他也不是听我说要出家后,去查资料的。他在电话中就能够跟我说一些儒家的传统思想,就说我出家跟我们一般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跟我们的传统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孝经》里面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你要是孝顺的话,你的身体、头发都不要舍弃,这是来自父母的,你不要剃头,这是孝的开始。比如《孟子》里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虽然这种观念、这种语句我们都听过,说起来我们也都知道,并不以为然。但是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很多居士是信佛教的,他也希望别人的孩子出家,但是你说让他自己的孩子出家,他未必愿意。就是说,中国人内在是有儒家意识、儒家观念的。他学过儒家思想也好,没学过也好,他的内在,在潜意识里边,多多少少都会有这种观念,它是无意识的。这跟西方文化是不一样的。 

再比如说,很多中国人希望生男孩,那跟“无后为大”还是有关系的。你说他学过儒家文化,他其实也没学过,但是他会有这种观念,这是祖祖辈辈传续下来的。这与西方人的观念不同,包括现在的日本人,他们觉得孩子好像也不是那么重要。像中国人生孩子、养孩子,都会想着这个孩子长大以后要读书,还要结婚,还要给孩子买房子……像西方,父母应该是不管这么多的,管你读完高中就差不多了,你读大学的话有的父母会支持,有的父母就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像孩子结婚了,父母是可以管,也可以不管的。所以,中国与西方在文化观念上是有所不同。

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一个说法,叫做“集体无意识”。那我们也可以把 “民族放进去,叫做“民族集体无意识”。就是说,一个民族里面是有文化共性的。比如说,你在中国,在汉文化圈,儒家观念是根深蒂固的。虽然有时候表现得明显,有时候表现得不明显,但是都是一种无意识的。像我父亲那样的,你说他学过多少儒家文化,其实也没有。因为他是学唯物主义的那一代的,读是读过,学是学了,但是跟古代人学儒学还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会根深蒂固地认为,作为孩子,你还是要结婚生子更好。我们是要看到我们文化里面的优势,比如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入世精神。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儒家文化里边,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边,我们的集体无意识里边,是不重出离的,这可以说是一种“缺陷”。

(四)汉传大乘佛教不重点谈出离心

中国佛教有八大宗派,都是大乘佛教。中国某些区域一度流行毗昙,流行《俱舍》,毕竟不是很兴盛。除了密宗,汉传佛教的其它宗派重视解脱道出离是不够的,这与中国的儒道文化、中国社会比较重世俗有点关系。中国佛教跟南传佛教(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的佛教)是不一样的,南传佛教就是讲解脱道,重出离心,所以南传佛教不用去谈出离心这个问题,至少不需要重点去谈这个问题。

中国汉传佛教重菩萨道。像唐代,中国佛教大谈特谈各种大乘观法——“一心三观”“一念三千”“四法界观”,讲顿悟成佛,讲解脱道的是不多的,似乎也不是那么重视。当然,古人根机好,能够修得很好,能够解脱烦恼,古代的中国佛教是不需要重点谈出离心的。汉传佛教留存到今天,我觉得我们多数人的根机是不如古人的,修行的环境也没有古人那么好,所以我们把出离心、把解脱道提出来,特别去修解脱道,讲四念处,讲有余涅槃,讲更为基础的解脱道,是有这样一些背景的。我们现在学习大乘佛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去讲解说道、出离心。因为作为一个菩萨,你的烦恼不能解脱,也是会比较苦恼的。中国佛教讲的境界很高,如顿悟成佛,但是我们其实又很难很快地顿悟成佛,修行就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

如果你能够言下大悟,能够顿悟成佛,那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大悟的同时就解脱了。大乘行者顿悟佛性名为见道,他的智慧会比声闻的初果高。他同时也会具备解脱功德,会解脱烦恼。但是多数人是很难一下子开悟的,所以在我们今天修学的时候,可以重视解脱道,可以去修出离心,可以留意一下南传的内观禅法,包括汉地《俱舍论》的修法,重视解脱道。

中国的大乘佛教是将解脱道融摄进菩萨道里边来,你不能说它不讲解脱道。比如说禅宗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生死这件事情是很大的,要解决生死的问题,解脱是很重要的。禅宗的顿悟,包含着解脱道。我们要看到中国大乘佛教传统的长处,也要看到在这个时代它“不足”的地方,如不那么重视解脱道,于是我们可以学习一些新的东西,如南传佛教之解脱道。我们要看出我们本身有什么问题(如不重视出离心),我们的问题有时候是集体无意识的,并不是我们有意造成的,并不是我们学习来的,可以说其实就是前世带来的,我们集体都会有这种观念。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共业。

三、识苦而出离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中,无法求得真实的安宁。我们要认识到三界是苦而出离。

(一)苦谛

苦是什么?在《清净道论》里面有一个说法是比较精细的,即“苦是逼迫义、有为义、热恼义、变易义……”三界是苦,这是真理,所以叫做苦谛。

1.八苦

佛陀总结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世间、有情悉皆是苦,有漏皆苦,即所谓“苦谛”。只要没有证道,这个世间、我们的身心都是有漏的,都是苦的。八苦,在我们生活中都能够碰到。生苦,比如我们在母胎里边时,母胎是很狭窄的,我们缩成一团,好像坐监牢一样,这是一种苦。老苦,年老色衰,我们无法阻挡。病,没有生病的时候,我们活蹦乱跳的,一旦生病或者重病,疼痛生不如死。死苦,生死离别;有的时候死得很惨,能够“好死”是不容易的,能够安详地走,是不容易的。“死亡是人生的大问题,也可以理解为哲学问题。思考死亡问题,能帮助我们明白很多问题。爱别离苦,喜欢的东西、人,离开我们了。怨憎会苦,两不相容的人,偏偏又聚会在一起。常谓:“不是冤家不聚头。”求不得苦,某些东西或感情我们得不到,我们会很痛苦。五蕴炽盛苦,其中“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炽盛。我们这个五蕴的身心——色受想行识,是苦的聚集,所以叫五蕴炽盛苦。五蕴炽盛苦是一个总的说法,包括前面七种苦。

2.三苦

佛教还有三苦的说法,即苦苦、坏苦行苦。苦苦,由苦事而生苦恼。像我们的病痛,本身就是一种苦受,由此而生苦,即苦苦。坏苦,乐事消去而生苦恼。快乐的感受会变化而去,会引发我们苦恼,这就是坏苦。佛教中讲苦,最根本的、最深的是行苦。行苦,“行”是迁流之义,由一切法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一切法都是无常、变化、迁流的,所以是苦的。包括舍受,即不苦不乐的感受,这种舍受也是要灭谢的,是在行苦的范围内。

行苦,我觉得是最根本的。我们现在的心念,前念和后念其实是不一样的,一直在迁流,这就是行苦。比如,我们看这张桌子、这盏灯,在我们看来,好像是不变的,至少说我们当下觉得他们是不变的,但在佛教里面认为它是有生有灭的,是刹那生灭的,只是它生灭得很迅速,前后差不多,我们误认为是不变的。

我们可以用我们小时候看的那种胶片电影为比喻来谈。那种电影的胶片,其实是一个片段一个片段的,是一幕一幕的,或者说是一帧一帧的。当把胶片连续放得比较迅速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动作连贯起来,事情就能够发生、发展了。然后配上声音,我们会看到整个事情的发生。我们会感觉身临其境。动画片的制作也是一样,画了很多动作相近的画,当快速地连贯地播放这些画,人物的动作就连贯起来,真实起来。

我们在生活中看到事情的发生、发展,看到它是不间断的,但如果我们有定力就能看到色法其实是一片一片的,它在很迅速地变化。比如我把手从上往下放,我们看到的是一只手从上往下放。当我们把手的动作放慢下来,分解开来,会看到它本来应该是一步一步地从上往下落。所以色法是一直在变的,我们的心法也是一样,一直在变。

比如我说“念佛是谁”的时候,你分别听到的应该是“念”“佛”“是”“谁”。如果不是那么准确地说,你听到的字,可以叫它做色法,至少有四个色法。你去认知的时候,你的心其实至少是有四次认知的。所以我们的心也是在变化的。所以我们的心和色身,包括其他的法都是在变化的,这就是行苦。包括色界、无色界,其实都是有行苦的。色界虽然说有一些乐受,也是要变坏的,所以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都是生灭变化的。

3.三恶道之苦

佛教还有一种苦,就是讲三恶道之苦。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称作三恶道。在畜生道里,动物是比较愚痴的,可能还会被其他动物吃掉。有的饿鬼咽喉针尖般细小,口如火炬,肚子宽大无比,就算得到饮食,也没办法吃。佛教中说到很多种地狱,其中的烧炙大地狱的如此:狱卒把罪人们放置在铁城中,烈火烧城,内外俱赤,烧炙罪人皮肉燋烂,苦痛辛酸,万毒并至。

4. 人生、世界的真相和本质是苦

我们的身心和世界的构成有五种成分,即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杂阿含经》卷2载:“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色是无常、变易之法,厌、离欲、灭、寂、没。如是色从本以来,一切无常、苦、变易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法都是无常的。无常,没有办法掌控,无常就是苦的。受、想、行、识也是同样变化的,是苦的。所以我们这个人生、世界的真相或者说本质就是苦,虽然说有乐,快乐的感受、事情,但这些终究要灭谢的。佛教的教法可以理解为苦的哲学。

5.苦的根源是欲贪

佛教中讲,苦的根源是贪欲。《杂阿含经》说苦的因是欲为根本。如《杂阿含经》卷32说:“众生种种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欲生、欲习、欲起、欲因、欲缘而生众苦。”欲,指想要行动的意图、志趣、欲求去做。或者,也可以说苦的根源是爱欲、贪欲。《杂阿含经》卷32说:“若诸众生所有苦生,一切皆以爱欲为本。”《妙法莲华经》卷2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 当我们没贪欲了,没有贪欲的束缚了,无欲无求,自然能离苦得乐。

(二)人生经历与识苦

南宋的辛弃疾有一首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在去博山路上的石壁上写的,即:“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他年轻的时候,因为要写诗词,写一些愁忧的内容,会让人觉得他的诗词有感情,比较深奥,写得好。他为了写词,去强调忧愁。年轻时,他其实并不愁,但是现在他年纪大了,碰到很多不顺畅的事情,现在太愁了!想说都说不出来,只能说,天气太凉了,这么好一个秋天。所以人生的经历不一样,对苦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像我是没经历太多的苦,当然我会有我的方式去认识苦,理解佛教苦的哲学。有的人他有病痛了,或者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了,或者说得癌症了,这时候他会想到来学佛。人生经历不一样,对苦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

西方哲人黑格尔说,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在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 含义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说,人生是苦,我现在40岁出头,我是没经历过太多的苦,我说人生是苦,你们不会有太多的感觉。如果是一个在地震后的废墟里面爬出的人,说人生是苦,他是真的认识到人生是苦。所以我们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对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经历苦难不是好事,但换一个角度来看,经历苦难却能帮助我们学习佛法,认识人生之苦痛而出离。

我们都经历过新冠疫情,2023春节前后,大家差不多都感染了新冠病毒。在我们感染新冠病毒之前,我们是不能保证我们一定能够挺得过去的。因为我们看到报道说,有位十几岁的学生因为感染新冠病毒之后走掉了。虽然我们现在回过去看的时候,感染新冠病毒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一重感冒。但是我们感染了新冠病毒之前,还是人心惶惶的,医院没有床位,药品买到。我们也听到说火葬场排队排得很长。所以新冠疫情之后,我会对自己的人生安排多一些思考,我觉得每个人也都会有一些思考现在有一些研究,会去研究新冠疫情对我们人类社会到底有多少影响在疫情之后我们要做什么改变我自己的变化是什么呢我会觉得时间就是这么多,我会用这些时间去做我觉得重要的事情;有些事情我觉得不重要的,我就不会去做的。比如,我在斯里兰卡读书、教书,也有八九年了。我在斯里兰卡教书的课时是很多的,一周就十几个小时。今年,斯里兰卡的课我就没有去,网络课我也没有上 所以,我觉得人生经历不一样,对苦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对苦认识越深刻,你后面的时间越好安排,你会希望把时间用来修行,这是跟人生经历相关的。

(三)思惟苦而出离

思惟八苦、三苦、三恶道之苦,而后发起出离心,使我们精进地学佛求解脱。这是通过思惟苦而出离。《增一阿含经》卷26载:“戒成就比丘当思惟五盛阴无常、为苦、为恼、为多痛畏;亦当思惟苦。”《菩提道次第论》对这个方法做了详细地整理。“思惟苦而出离”是比较容易能够用起来的方法。

、思维暇满人身而修行出离

凡夫心与无明、烦恼相应,喜欢追求欲望的满足,即使我们知道无常的道理,也不想着出离,不是住于常见中,就是住在断见中。无明,即愚痴,不了达事、理。我们被无明所罩住,无明像一张看不见的网一样罩住我们,使我们处于迷暗的状态,不能够真正认识无常和苦,不愿意出离,活在我们固有的世界里。通过思惟暇满人身可以帮助我们出离。我们能够得到人身是很难的,我们能得到人身而又能够值遇佛法就更难了。经里说:“得人生者如爪上泥,失人生者如大地土。”就是说,我们今生的能得到人身是不容易的,就像我们手上的泥土一样,一点点,几率是很低的;但是我们来生得不到人身,几率是非常非常高的,就像大地的泥土一样多。《杂阿含经》中有“盲龟值浮木”的比喻来说明能够生而为人是很难的。这比喻是如此:大海中有一只老盲龟,寿命无量劫,每隔一百年,会浮起来探出头来一会儿。在这汪洋的海面上,有一块有一个小孔的木头,在大海中漂浮不定,一会儿东,一会儿西,随波逐流。这只龟百年一次浮出水面,能刚好把头伸进木孔的几率是极小的。如果我们失去人身,想再一次得到人身,比这只盲龟的头值伸到木头小孔还要难上很多。

远离八种无暇,具足十种圆满,满足这十八种条件,才能叫做“暇满”人身。八种无暇分别是生在地狱、饿鬼、畜生和长寿天中,和执邪见、聋哑、蔑悷车、无佛出世。落到地狱,或为饿鬼,痛苦不堪,无暇顾及佛法。落在畜生道,会比较愚痴,很难修学佛法。长寿天,无想天和无色天都算是长寿天,恒处定中,也就不会思维佛法。人身苦乐参半,反而便于修行。即使生为人,但是执邪见,执没有前世、后世、业果、三宝等邪见也会不愿意修习佛法。聋哑,即痴呆盲聋喑哑,没有能力学习佛法。蔑悷车,即边地,没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游行说法的地方,没有因缘听闻佛法。无佛出世,就没有佛法。

十圆满,即五种自身五圆满和五种他圆满。《瑜伽师地论》卷21云:“云何自圆满?谓善得人身、生于圣处、诸根无缺、胜处净信、离诸业障。”善得人身,即若得男身,男根成就;或得女身,具足女根。不是黄门等。生于圣处,即生于中国(五印度或中印度),乃至有佛四众弟子游行之区域,就是出生在有佛教的地方。诸根无缺,即六根俱全,不是残疾人。胜处净信,即净信律藏(包摄三藏)是世出世一切善法所生处。离诸业障,即不自作或教他作无间罪。如果犯了某一条无间罪,今生就不能得到圣道。我们自身具备这些良好的条件,我们才能有因缘学习好佛法。

《瑜伽师地论》卷21云:“云何他圆满?谓诸佛出世、说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随转、他所哀愍。”从外部的环境来说,我们具备了五个条件,即五种他圆满,才能有因缘学好佛法。诸佛出世,即有菩萨经三大阿僧祗刧积集资粮,现证无上正等菩提。说正法教,即诸佛世尊、圣弟子、一切正士为他宣说正法。法教久住,即佛陀在世和佛陀涅盘后不久,正法没有消失。法住随转,即证得正法的修行者见到其他有能力证得正法的众生,使他同样也证得正法,使他随顺教法而转。他所哀愍,即施主对修行者起哀愍心,惠施资具,如法衣服、饮食、医药等。

谈到“暇满”,是说,生而为人是很难的,能够碰到佛法是很难的,能够碰到正法那就更难了。你的身心还得没有障碍,能够听得进佛法,能够有信心,能够依教奉行,这个福报其实是很大的。我们也可以想想,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个人信佛?其实并不多。有多少人能够正信佛法?好像也不多。有多少人能够正信大乘佛教?似乎也不多。信之后能够依法修行的人到底有多少?其实并不多。我们放眼全世界,虽然好像佛教徒很多,但是正信的并不多,依教奉行的其实也并不多,大概都能够数得过来的。所以我们能够信佛,能够正信,能够依教奉行,能够有因缘碰到正法并依之修行,其实是很难得、很稀有的,肯定是在诸佛前种过无量无边的善根的。我们应妄自菲薄。我们确实信佛,也有在修,但是我们也会有烦恼,好像也修不上去,但我们不应该有退却之心。其实我们是非常有善根的,我们应该相信我们跟佛法、跟正法有很深的因缘,是很难得的。

五、念死而出离

《佛说四十二章经》载:“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佛陀的弟子说人的寿命有数天这么短的时间,佛陀说你不知道。有的弟子说人的寿命有吃顿饭这么短的时间,佛陀还是说你不知道。其实,人命在呼吸之间。你会说我还能活20年、30年,但是有时候一口气上不来人就没了,确实人命就在呼吸之间。生命这么无常,我们可以多念佛求生净土,解决生死问题,净土法门是一个很好的法门。不管修什么法门,在当下我们要去立一个归向,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你至少要知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找到解决生死问题的办法。有时候我们会说现在平均寿命有80岁左右,但是60岁走的人有,40多岁走的人也有,我身边也会有一些走的比较早的,虽然不多。其实很难说自己什么时候会走,这个的确是很难说的。所以中国佛教的功课本里边,有这个偈颂——《普贤菩萨警众偈》,晚殿结尾时都会念,这个偈颂非常好。“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人的生命像河水一样去了,就不会返回来了。“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一天天过去了,我们的寿命在减少,就像搁浅的鱼,慢慢地水少了,鱼就要死掉了,有什么快乐呢?所以“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就像头上着火一样,我们要赶快去救火,尽快修行。后面两句是出自《法句经》。我们念念在兹,也会让我们更精进地修行。

《清净道论》对“死随念”这个法门,整理得非常详细。《清净道论》说:“欲修念死的人,独居静处,当起死将来临’,‘命根将断’,或,死的如理作意。”它是“十随念”之一,也是上座部四护卫禅之一。我们可以修一修这个法门。虽然它是用来修定的,但是也会帮助我们生起出离心。《清净道论》说:“勤修念死的比库,是常不放逸的。”

  六、观察无常、苦而出离

我们现在修出离心可能用“思惟修”比较多,比如念死无常、念三道苦。我们学《菩提道次第论》,里面思惟修的修法是比较多的。但是如果我们还能做一些内观——直接的观察,会更能帮助我们成就出离心。《杂阿含经》卷一说:“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观察无常,因为无常,所以没有我,没有主宰;因为无常,一切法都是不能够永住的,快乐也是会消逝的,所以它是苦的。世间是没有乐的,哪怕说是乐的也是无常的。我们这个世界、人的身心都是无常的,是一种行苦。做一些内观,就能直接观察到我们身心是苦的。比如你可以看你的心念,我们心念现在就是在无常迅速地变化,念头就像流水一样快速流转。能直接观察到心念是无常的,会有更强烈的出离心。如果我们的心是无常的,我们心念的对象——境界也好,色法也好,也是无常的。《清净道论》中将观智分为十六种,其中的怖畏现起智是观察诸行的生灭而生起的,进而生起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等,成就这些智慧都是在帮助成就出离心。所以内观——直接观察,是非常重要的。

七、识涅槃而出离

认识到涅槃而出离。无常,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周易》中的“易”,其中一个意思就是变易,也就是无常。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唯物主义者也知道无常。大家都知道这个世界是无常的,但是绝大多数人并不想求解脱。我们可以苦中作乐,至少是有些乐受,一些快乐的事情当然也会有。但是我们要知道,你认识的苦是一方面,还要认识到有涅槃,这是另一方面。你觉得真的有涅槃,你才会真正出离,你才会愿意出离。当我们看到行苦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个人生、世界的意义并不是特别大,它是无常迅速的,只有涅槃才是乐的,才能够完全离苦的。

什么是涅槃?有时候可能讲得很复杂,但是说简单也简单,我们可能对这个概念理解得不是特别透彻。涅槃一词的梵文是nirvāṇa。因为涅槃一词是梵文语词音译过来的,我们理解的时候会隔着一层,理解的时候可能会有障碍。涅槃即灭却烦恼之状态。其实就是你的烦恼没有了,就是涅槃。到底有没有个地方叫涅槃,这个并不重要。经文里说,你的烦恼没有了,就是涅槃。对于涅槃,说一切有部和经部对涅槃的理解也是有不同的,大乘佛教还讲无住处涅槃。不需要把涅槃想那么复杂,把“烦恼没有了”理解为涅槃就可以。这不是我说的,是《阿含经》里面说的。如《杂阿含经》卷18记载:“涅盘者,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盘。”没有烦恼就是涅盘,我们现在有烦恼就不是涅盘,当烦恼灭掉了就是涅盘。

我们的人生是在三世两重因果里边。我们前世因为有无明、行两支,即过去世的惑业,为招感现在世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的因,识等五支是现在世的果,这是一重因果。爱、取、有三支是现在世的因,爱、取是烦恼,有是业,现在世的惑业,为招感未来世苦果的因。未来世的老、死二支是现在世惑业之因所招感的果。这是第二重因果。有前世因就有今世果,有今世因就有来世的果。我们经过修行,把无明去掉了,把爱、取去掉了,那就没有来生的生和老死了。当我们没有烦恼的时候,那就没有来生,就不会在三界里边轮转,就能够解脱,得到涅槃。所以说涅槃复杂也挺复杂,说它简单也可以是很简单的。 

涅槃,可以理解为一种乐。《杂阿含经》卷41中说:“有身之欲,亦复无常、变坏之法,有行灭、涅槃、出离之乐,汝当舍离有身顾念,乐于涅槃寂灭之乐为上、为胜。涅槃是出离之乐,寂灭之乐。涅槃乐不是感官之乐。它没有烦恼的恼乱,不用受行苦,即不用受变化之苦。它是没有苦的,那时它就是乐的。《别译杂阿含经》卷4云:“能修布施者,大获于功德,后得涅槃乐。”这里也提到最终获得涅槃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文化其实很难想象说我们为什么要离开三界,儒家说要入世平天下,道家说可以羽化成仙,那么,我们干嘛要选择寂灭呢?所以,在文化上,中国儒道文化与印度文化是有差异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去会通。会通到什么程度,还是取决于我们去理解儒、道的时候应该怎样去理解,都是有很多诠释的角度的,至少大体来看,中国儒道文化与印度文化区别还是比较大的。

八、《鞭子经》——告诉我们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阿含藏里有一部名为《鞭子经》的经典,此经所讲的道理对我们发出离心非常有意义。这部经有汉译本,也有南传的本子。经里说世间存在着四种贤骏马,用四种马比喻四种不同根器的人。

经中说,当驯马师一扬起鞭子,马看到鞭子的影子,便知道主人的心意,就会惊怖、畏惧,立即放足奔跑。这种马非常聪慧,能够明察秋毫,是第一种贤骏马。 

第二种马,当驯马师用鞭子打它时,马看到鞭影,却无动于衷。当鞭子打在马的皮毛上,马才惊怖,心生畏惧,便放足奔跑。

第三种马,它看到鞭影后,并不惊怖,不生畏惧;鞭入身毛了,也不惊怖、不生畏惧;当鞭子打在它的皮肤上,它感觉到疼,才惊怖、畏惧,而放足奔跑。

第四种马,它看到鞭影后,并不惊怖,不生畏惧;鞭入身毛了,也不惊怖,不生畏惧;鞭入皮肤了,也不惊怖,不生畏惧;当鞭入骨头了,才惊怖,心生畏惧,而放足奔跑。

以上这四种贤骏马聪慧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四种马好比四种根器不同的、聪慧程度不同的众生。

第一种贤良人,他听闻隔壁的村子有人受苦或死了,他因此惊怖、心生畏惧而出离,如理勤奋,自我努力,最终证果。这种人非常聪慧。此种人类似于第一种良马。

第二种贤良人,听闻到隔壁的村子有人受苦或死了,不会因此惊怖、心生畏惧,而是亲眼看到隔壁的村子有人受苦或死了,才会惊怖,感到畏惧,想要出离,进而证道。此种人类似于第二种良马。

第三种贤良人,听闻隔壁的村子有人受苦或死了,亲自看到隔壁的村子有人受苦或死了,不会因此怖畏,但他亲眼看到他的亲族或血亲受苦或死了,因此惊怖、感到畏惧,发心出离,而成就道业。此种人如同第三种良马。

第四种贤良人,听闻隔壁的村子有人受苦或死了,或亲自看到隔壁的村子有人受苦或死了,乃至他亲眼看到他的亲族或血亲受苦或死了,都不会因此惊怖、感到畏惧,但他自己身体感受到激烈的、猛烈的、强烈的、不愉快的、不合意的、夺命的苦,他亲自遭遇到了苦,才会惊怖,感到畏惧,发心出离修行,成就果位。此种人如同第四种良马。

这四种贤良人的根器是不一样的。我们可能不像前两种贤良的人那样有慧根,知道尽早出离。若能像第三、四种贤良人知道出离,也算是很有慧根的。出家前并没有受过太多的苦,就是读了这部经,我才想到要赶紧出离,接着出家学佛。

虽然我们现在可能感受不到太多的苦,但是通过佛法我们确实认识到世间、人生的本质是苦的,而且有涅槃的存在。当我们知道这些道理后,应该马上求出离、求解脱。我觉得这是一种智慧的抉择,像《鞭子经》里第一种贤良的人一样,听闻隔壁的村子有人受苦或死了就知道出离。我们应该做一位有智慧的人。我们没必要等到生病生得很重的时候才想到佛法,等到自己快要死的时候才想到佛法。我们可以思惟苦,特别是做一些禅修,直接去观察无常,我觉得更能够触动我们,更能够刺激我们精进修行,进而能够离苦得乐,进入涅槃。

这次讲座只就解脱道讲解脱道,没有把解脱道放在大乘菩萨道里边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