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问:观想佛像时经常会有不同的佛像替换,该怎么办?如何能止定在一尊佛像上?
答:我们可以找一座庄严的佛像,多看,把佛像记下来,然后在观想的时候就想这一尊庄严的佛像,我觉得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
2
问:工作、生活中不能很好地专注当下,念头非常多,如何能让自己清静安住当下?
答:其实我们的心,不是在散乱中,就是在掉举状态中,心都是很乱的,这是正常的。即使我们去禅修,心也可能会是乱的。但是如果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心一直在变化,那就是一种观,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止”。你一直观察你的念头,生起也好,灭谢也好,你能一直在看着,那说明你有能力观察,观照力很强。从南传的内观来说,这也算是一种止。其实,你要想没有妄想念头是很难的,因为我们的生活中会有欲求、有希望……心其实都是在散乱的。所以我觉得南传的这种观照方法很好,在动中去观照念头。古德也说过:你不要担心念头杂乱地生起,就怕你发觉它的时候晚了。当念头来的时候你能够知道,那就很好了。我觉得这是对治散乱和掉举的一种方式。
比如,有的人是拿念佛记数器,念一句佛号,按一下,也是能够帮助我们保持正念的……所以方法其实很多。
在生活中、工作中有烦恼,我觉得是好事,修行应该在工作中修、在生活中修、在烦恼中修。所以六祖慧能就说了:“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在烦恼里修、在这个世间修。这种世间杂染也好、妄念也罢,其实才是我们修行的好地方。
当然,我们要找到一个我们在生活中修的方法、窍门,我觉得很重要。比如你可以念佛,一直念,哪怕你有妄想。
我们很难有长时间去禅修,哪怕你得初禅、二禅,但只要你一不禅修,就又回到欲界了。我经常会讲到南传的禅法,因为内观、动中禅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培养观照力。
就解脱来说,“慧”是最重要的,不是“定”。禅修的体验,大家在修的时候也会有一些,但是初禅、二禅一般来说来得也快,去得也快,你在生活中很难保任。除非是那种老修行,他专门住在禅堂、住在深山里。
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观照力,就是一种“慧”。通过“慧”去断烦恼,通过我们生活中一些方法去断除烦恼。虽然“定”看起来很高大上,而且是我们需求的,但是真正能够让我们很好地去面对烦恼,我觉得还是需要生活中这种观照的慧力。
3
问:在没有接触佛法之前,单身的我心里会对我的老师充满崇拜和想念,以及爱慕。我想我皈依之后还能不能想念他、爱慕他和崇拜他。
答:我们尊重法师,或者说尊重老师,把他当成老师来看待,我们尊重他,敬爱他,我们想依止修学,我觉得是可以的。
4
问:修学佛法,如何活出自在的人生?
答:自在人生,只是相对的,少一份执著,就会多一些自在。我们要会看问题,会去正确看待名利、感情。有时候我们未必说一定要开悟,才能自在,但是我们在认识上能够改变,能够换个角度去看问题的时候,事情就会变得没那么麻烦,我们就会多一份自在。我觉得只要转换角度去看就好了,就是说一个事情看你怎么样去看。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些东西你失去了,当时可能会伤心,但是未必不是好事情。像我以前有几篇论文在研讨会上发表了,因为各种因缘,他们没有给我印出来,最近广东省佛教协会编《六祖慧能研究汇编》时,把我那几篇论文都收进去了。本来,早些时候,论文没有被印出来,似乎是令人失望的事情,但后来论文反而在更好的研究集里面印出来了。
现在去谈开悟,谈大自在,可能会有点远,但是我觉得,换个角度去看问题的时候,包括名也好,利也好,换个角度去看的时候就会更自在一些。比如有的东西我们能够放下就放下,放不下,就“担取去”,即担着去。禅宗里面有一个公案,比如布袋和尚的故事。你问布袋和尚,“什么是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意味着“放下包袱”。那你说放不下,怎么办呢?他又背起布袋走了,可以理解为“承担起来”。这是对这个公案的随顺世俗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