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

西方净土法门
海慧

3b8ad17c-39b1-4972-9a5c-a1ce4330d0ff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弥勒净土信仰流行。明清时期,禅、律、天台、华严各宗都兼修西方弥陀净土法门当代,亦有不少信众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西方净土法门变得日益重要。今天主要从部分净土法门。

人人都应该买的保险——修西方净土法门

我有个看法:每个人都应该修西方净土法门。就像买保险一样,先把它买起来,当你临命终时,即使你不去西方净土,想马上返回娑婆,直接回到人世间修行度众,也没有关系。阿弥陀佛不会说:“你原来想来我西方净土,现在你又不来了!”阿弥陀佛肯定不会有这种分别心。

1、有无量无边的净土

说到净土,我们一般都知道有西方的阿弥陀佛净土,还有弥勒净土。弥勒净土其实是天界,中国最开始有佛教的时候,流行的是弥勒净土,而不是西方净土。还有我们念《药师经》,知道有东方净琉璃世界,即药师佛土。现在的人念佛,一般求生西方净土比较多,但你也可以求生东方净土、弥勒净土……法和法都是平等的,就看你跟哪一个净土有缘,你就求生哪一个净土。

2、净土在哪里

《阿弥陀经》载:“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极乐世界在哪里?在西边,要经过十万亿佛土才能到达极乐世界,听起来很远。

我们可以举打坐的例子来说明净土在哪里。打坐的时候,即使进入初禅二禅,进入四禅八定了,但我们的身体还是在欲界,还是在我们这个世界,只是我们的心去到了色界和无色界,或者说,只是我们的心与色界和无色界相应罢了,由此可知,天界也是不离心的。虽然净土在西方,但西方净土也是不离我们的心,肯定也是不离佛陀的心,所以临命终时,一念就到净土了。可是这么远,我们怎么能一念就去呢?能不能发明一艘速度很快的宇宙飞船,我们开过去就行了?根本就不需要念佛,根本不需要修行,只要把科技做很发达就行了,是不是这样呢?肯定不是。你的心不到的话,你到不了净土的。心跟净土相应了,我们临命终时就可以去了。既然我们的心能够跟天界相应,也应该能够和净土相应,相应的道理其实是差不多的所以,净土肯定是存在的

我们经常会听到“唯心净土”这个概念,这“过十万亿佛土的西方净土”是不矛盾的。“唯心净土”这个说法,在《六祖坛经》的“决疑品”有讨论,《坛经》的讨论经常被引用。《坛经载: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

有居士问六祖:大家都在念西方净土,是不是都可以去呢?西方净土是不远的,这是六祖惠能的理解。就相上来说,确实是有十万八千里,非常远,我们刚才说的“过十万亿佛土”。说远,是因为我们心中有恶,有烦恼,跟净土不相应,所以很远;如果心是清净的,你想去净土,那就是和净土相应了,一念就到了。六祖惠能反问:“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我们在这个世界,你心里想去净土,是不是真心呢?你如果还是造很多恶业,一定能去净土吗?如果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造罪,他们要念佛求生去什么国家(净土)呢?当然这只是个假设,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们是不造罪的。

所以,如果你的心是清净的,去西方就很容易了,就不远了;如果你的心是不善的,那念佛往生也难。“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是我们讲唯心净土会经常提到的著名的经句,出自《维摩诘经》。念佛,首先要清净我们内心,这样才容易跟净土相应。

3、佛的功德能摄受我们去净土

一般说,西方净土法门是属于“他法门,要依靠佛陀的力量去净土。我们作为一个人,经过修行之后能够转识成智,成就佛果,心就会很清净,清净心所呈现的土就是净土那么现在我们所在的国土就是净土;如果我们不修行,当下的心是不清净的,有烦恼,有执着,凡夫心所现的国土就是秽土。在这个意义上说,净土是唯心的。在《维摩诘经》里有个典故:舍利弗(或者说凡夫)看到的这个世界是遍布荆棘的、充满污秽的;而佛菩萨看我们这个世界看到的是净土。当佛以脚趾按地后,大众所见到的世界就从秽土变成了净土。《维摩诘经》这样记载: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是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告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西方净土,是阿弥陀佛经过无量劫修行后,以他的功德、能力,他的心显现出来的我们凡夫能生到他的世界去,是有阿弥陀佛和菩萨在加持、助力阿弥陀佛有三身四智,他有能力将我们摄受到净土  

4、修西方净土法门的必要

为什么现在要强调西方净土法门呢?虽然我以前读研究生的专业不是净土,但这并不妨碍我有净土信仰。在古代,天台宗的古德们比如智者大师、飞锡大师等,对西方净土经典都有注释华严宗祖师智俨大师与法藏大师都是暂往西方净土,后游华藏世界明代,“禅净合流”愈加明显,学禅的人也修净土……所以万法都是可以归到净土来,差别无非就是,你可以汇归到西方净土,也可以汇归到弥勒净土。

1)西方净土法门保证来生不堕恶道

在当代汉传佛教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学佛了,能不能保证来生不堕三恶道?谁能保证?我们经常听到“万人修万人去”,但是当你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谁能站出来坚定地说他一定能去净土?我们可能面面相觑,不能那么肯定一定能往生净土。我也接触过一些南传、藏传的法师,发现“不堕三恶道”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似乎并不是问题。我倒是感觉在汉地,我们是否能够保证来生不去恶道,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为什么有人刚开始学佛的时候挺有信心的,后反而没有信心了?我并不认为这些人没有信仰,没有去修行。其中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汉传佛教的很多法门是有断层的,很多法不是那么清楚了,所以才会造成现在没有信心这个问题。我们常会听到有人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天边”,学佛,慢慢就没有信心了。如果我们能够接续唐法门,如果佛教还是的兴盛,我们肯定不会有这疑惑。此外,我觉得西方净土法门,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有人觉得,只要能保证来生不到恶道就行了,那么只要持五戒,至少说五戒要守得比较圆满就可以了。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没有定、慧,光谈戒律,我觉得还是比较难的!“定”、“慧”,我们短时间内又很难具有,你想把五戒守得很圆满是不容易的,而且有时候我们犯了戒还不知道,这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比如说盗戒,像寺院的东西我们最好不要拿,如果你不经意拿些寺院的东西、三宝物,这个罪是很重的,所以有时只是不经意的一个小事情,你就犯盗戒了。可见,五戒要能守得圆满其实是不容易的。五戒守得不圆满,你来生想得到人身就很难了。即使你五戒守得好,暂时去到天界了,但总有一天你还会下堕,还是有可能要去三恶道,所以都是不能保证终究不堕三恶道

但是去了净土就不一样了。净土清净,你没有造恶的因缘。在净土,你的心清净,不会造恶。在净土,有佛的功德在那里摄持。所以,不会下堕。在净土法门中,可以“带业往生”,意思是即使你还有一些不善业,也是可以去净土的,所以这也是净土法门殊胜的地方。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相比以前,根基稍微差一些,特别是现在环境也不一样了,修行变得更难了,所以净土法门“带业往生”的说法是值得重视的。

2)作为易行道的西方净土法门

西方净土法门是“易行道”,很容易就可以去了。所谓“万人修万人去”,依据在哪里?就在《无量寿经》里。阿弥陀佛曾发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被称为“十念必生愿”,只要我们净信净土法门,希乐去净土,能够念佛,念十念,把念佛功德回向往生极乐净土就可以去了。

听起来好像很容易,其实并不容易。首先你要“至心信乐”。比如,有一些老人家善根好,虽然他们教理不一定好,但是因为相信有极乐净土,能够有这种信心,也是能够去的。但是一般人都是怀疑的比较多,有怀疑的话那就难以净土了。所以,我们要有信心,有力,还要以修行作为支撑。

如果你能论证确实是有净土的存在,那么去净土的发心就更强烈,就会有信心,这是相辅相成的。但也不是你念一下佛号就行,要是没有信心,你念了也没有用。闻思、修证,都是可以用来辅助我们有信心能去净土,有信心“念十念去净土。而现实情况是,究竟有多少人能够信佛呢?信净土法门、信“念十念能够去净土的,其实并不多,虽然它是易行道,其实也不容易。

相对而言,净土法门其实是容易修的,而且是能保证我们不再下堕的一个很好的办法。现在很多人喜欢参禅,参了那么多年也没有开悟;你学天台、学华严,它的方法比较难;戒律,没有定慧,戒律持守比较难……其它什么法门能够保证你不堕呢?所以我们可以先买保险,先把西方净土法门修起来,然后你也可以兼修其它的,并不妨碍。就像我前面说的,你修了之后,临命终时你不想去极乐世界了,想去东方净土,那是也可以的,并不会妨碍;或者你想圆寂以后不去净土,而是马上就回人世间度化众生,也是可以的。你的心并没有被改变,都是在菩提心的范围里,不管你去往哪里都没关系。所以我们可以先把保险买下来(即修西方净土法门),这么说,听起来比较俗,这只是借一个比较通俗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罢了

二、往生西方净土须要“一心不乱”吗?

有时候会听到别人说: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肯定要‘一心不乱’,不然这么容易就能去吗?其实也不是。在上面引述的《无量寿经》“十念往生”经文中,没有要求一心不乱。“十念往生”,你把它看成一个法门就好了。不需要一心不乱的,只要念十念就可以了。你要信经典,信佛语,就应该相信:没有得到一心不乱的功夫,也能去净土。当然,你有一心不乱的能力、功德,更好;没有,也没有关系。

印光大师是持“没有一心不乱的功夫,能去西方净土”的观点。我们读几则印光大师的语录。

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乱,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复何希净居士书》,《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48页。)

其中明确说“不必一心不乱”,但要“真信切愿”,可往生西方净土。如果你没有一心不乱的功夫,觉得“没有一心不乱的功夫,就无法往生净土”,被这个观念所困扰,反而障碍了我们不能与净土相应,无法往生净土。

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复永嘉某居士书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49页。)

开悟的人要求生净土;而有些造五逆十恶的人,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的人,也是能够去净土的,只不过他的品位比较低,下品往生。所以,是否具有一心不乱的定,或者其他定,并不影响你往生西方净土。

所言照料林事(编者注:谓居士林团体事务),不能专修,深恐难得一心,未得往生或难如愿者。须知菩萨行道,以利人为先。净土之法门,以信愿为导。有真信切愿,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无真信切愿,纵已得一心,亦难往生。(宗门人念佛,多不讲信愿,则仍属自力难蒙佛力。以其彼既不感,佛难垂应,此一著要紧之极,故为道破。)但肯以光所说以上之事,实力行去,则与《观经》净业正因相应,与佛本愿相应。固不必疑豫其难得往生也。(《复王诚中居士书》,《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808页。 )

我们在寺院做事情,事情比较多、比较杂,不能专修,我们没有得一心不乱,那是不是很难去净土呢?其实不是。如果你没有真正的信仰、没有切地去净土的心,哪怕你得了一心不乱,也去不了净土。所以,去净土的关键是以“信愿”作为先导。这里还提倡我们要行菩萨道,利益众生。有人觉得:我们在寺院里帮忙做事情,把我们的时间都浪费掉了,这样就没有时间去念佛了。这种观念是不对的!其实,我们的菩萨行是往生净土的资粮。

念佛人要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愿生西方。离信愿行三者,则无有是处。只要深信切愿,不必一心不乱,都可仗佛威力接引,往生西方。倘使大彻悟人,再加以念佛,必能蒙佛接引,品位加高。(《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圣诞日开示法语》,《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25页。)

这段话也是说“不必一心不乱”,是很明确的。所以我们要信心去净土,不要被“不具足一心不乱的功夫,不能往生净土”的说法困扰,失去往生净土的信心。

三、发菩提心、菩萨行与西方净土法门的关系

1、净土法门是大乘法门,修大乘的法门,应该发大乘心

《观无量寿佛经》里讲:“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要去净土,需要做些什么?要发菩提心,读诵大乘经典。菩提心,就是你希望自己能够成佛,成就佛陀那样圆满慈悲和智慧,同时也希望别人也一起成佛。

2、为求上品下生发菩提心

“九品往生”里的“上品下生”讲:“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如果你要求生净土,要上品下生,那要有什么样的基础、功德,要修什么呢?要信因果,不要诽谤大乘!诽谤大乘这种情况现在也蛮多的。我曾在斯里兰卡求学,斯里兰卡是盛行上座部的国家,上座部属于小乘。我发现有的法师在斯里兰卡留学回来之后,就不信仰大乘,并且诽谤大乘。这是很不好的。按照大乘说法,诽谤大乘是要堕地狱的。他们斯里兰卡学习了,反而把他们的格位给降低了。本来我们是学大乘的,大乘里有回小向大之说,而这法师就属于“回大向小”了,这种做法是不应该的。

我们再举世亲菩萨的例子。世亲菩萨来是学小乘的,批判大乘,他早期的代表作是《俱舍论》,被称为聪明论,非常有名。后有一天他领悟了大乘法义于是改信大乘。因为他曾经诽谤大乘,所以他想割掉自己的舌头,以此来忏悔他的罪业。后来他的哥哥无著菩萨跟他说:你不要这样做。以前你用舌头诽谤大乘,现在你应该用你的舌头去弘扬大乘!

3、《普贤行愿品》的净土修法

我们现在念诵、学习行愿品,多数情况,学的是其中的愿王、菩萨行,其实,《普贤菩萨行愿品》是净土五经之一,品里也有西方净土法门的修法,只是我们现在提不多。

(1)临命终时不舍愿王

此品中说: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平常你修的是十大愿,在临命终时,你的心还在十大愿王上,如果你想去西方净土,由十大愿王引导,你也可以去的。为什么说《普贤菩萨行愿品》是净土五经之一,原因就在这里。《行愿品》,普十大愿,也是一求生净土的方式,所以并不一定每天都念佛,我们可以广行菩萨道,利益众生,把菩萨行回向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这就是在修净土法门,这是一个很好的法门这样修西方净土法门,才能体现大乘佛教的精神。并不一定要每天关起门来念佛。当然,念佛也是一个求生净土的法门。

(2)受持读诵《行愿品》,并广为人说,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此品还讲到: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只要我们受持、读诵这一品,或抄写这一品,并广为人说,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也是求生西方净土的一个方法。《普贤行愿品》原文,我们可以抄写,可以给别人讲,最后大家一起回向去极乐净土,也是一个很好的往生净土的方式。所以不仅仅有通过持名念佛而求生西方净土,还可以有很多种其它方式求生西方净土,可见大佛法是比较灵活的。修大乘佛法,其实还是强调我们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哪怕是净土法门,也一样。

四、参禅与念佛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净土五经之一,中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你在忆佛、念佛以后,“必定见佛”,“自得心开”,其实就是见到实相佛,开悟了,所以说你“去佛不远”“不假方便”,不通过什么方便就开悟了,和禅宗的无门为法门而顿悟是一样的。

在净土法门里,有持名念佛法门、观像念佛法门、观想念佛法门、实相念佛法门。实相念佛就是通过念佛,见到空性、佛性了。见到空性/心性,所以叫“自得心开”。所以净土法门也不局限持名念佛,你也可以通过念佛来开悟,这与禅宗的开悟是一样的。

现在有些弘扬净土的大德贬抑禅宗,我觉得这没必要。因为法法平等,每个人的根机不同、兴趣不同,你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来学净土法门,有的人他就是喜欢禅宗。所以,可以选择跟你相应的法门去比如净土法门,但没必要在弘扬净土批禅宗。

《四料简偈》中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如果只修禅宗而不修净土法门,那十个人中就有九个走错路了。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如果你不修禅宗,那么光修净土法门也可以,这样的话就是“万人修万人去”,见到阿弥陀佛后,早晚是要开悟的。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如果是禅净双修,那就非常厉害了。持名念佛,你念了,保证可以不堕。当你在念佛时候,你还可以参禅、学天台、学华严、学实相念佛法门……智慧打开,“自得心开”——开悟。哪怕你今生不开悟也没关系。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如果你既不修禅又不修净土,那下一世很难再成为人了,要堕到地狱了。

五、三辈九品

“三辈九品”说出自《观无量寿佛经》。所谓“三辈九品”,就是有人修得比较好,可以上品往生净土;有人修得比较差,那就只能下品往生净土了。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九品的因缘,以及善的果报。下品往生较上品往生的容易,以下从容易的往生讲到难的往生,即从下品往生讲到上品往生。

1、下品下生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这个人很坏,作五逆十恶,本来他应该要堕恶道的,但因他曾经种过善根,所以多少还有点福报,命终时有善知识给他讲佛法。这时候如果他能够称南无阿弥陀佛,能够念十念,就能够除掉很多罪业,也是能够往生净土的,但他往生之后的果报并不是特别好。

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去到净土以后,他会在莲花里十二大劫,莲花才开放。莲花开放之后,他听闻讲法,才发菩提心。由此可知,他去了净土之后,果报并不是特别好,很长时间后,才能发菩提心,但是能够保证不堕三恶道。如果我们今天能够发菩提心,那说明我们的善根还是非常具足的,是很难得的。

2、下品中生

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法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花之内,经于六劫,莲花乃敷。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下品中生的人是属于犯五戒、八戒,具足戒的修行人比下品下生的众生要好一些。下品中生的人去了净土以后,经过六劫,莲花才开,因听法,发起无上菩提道心

3、下品上生

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哉!善男子!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花,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花乃敷。当花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闻佛名、法名及闻僧名,闻三宝名即得往生。

下品上生的人是不诽谤大乘经典的修行者,这个很重要!虽然他有恶业,但在临命终时有善知识给他讲、赞叹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通过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他就可以去了。在莲花里七七四十九天,花才开,由听闻佛法而信解经典,发起无上菩提道心。经十小劫,能够得百法明门,入初地。能得下品上生,其实还算比较好,但经过的时间也很长。

4、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中品下生的人,是能够孝养父母,奉行具有仁爱和正义事情的人此人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给他详细说明阿弥陀佛净土的极乐与庄严,还有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因为这些善的因缘,他得以生于净土。他去极乐世界以后,经过七天就能够得初果——须陀洹,过一小劫得阿罗汉果。根基不一样,修行的功德不一样,那么到净土的果报也是不一样的。

5、中品中生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一日一夜持八关斋戒的,或一日一夜持沙弥戒,或一日一夜持具足戒,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净土,能够去到净土。去了以后七天,莲花就开了,由听闻佛法得须陀洹果,半劫能得到阿罗汉果。

6、中品上生

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如果能够持五戒、八戒,或者具足戒,也没有造其它众多恶业,这样的话,他去了净土后,莲花很快就开了,听闻四谛法而得到阿罗汉果。中品上生还是比较好的,它是针对解脱道的修行者而施设。虽然说西方净土法门是大乘法门,但你要是想成为阿罗汉,成就解脱,你也可以通过去净土而成就

7、上品下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彼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并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花。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信因果,不谤大乘,发起了菩提心,要想去净土,回向往生净土,去了以后,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进入初地。

8、上品中生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第一义——空性、佛性能理解,深解意趣,而且不惊骇震动,不怖畏,说明善根很好。这样的修行者,临命终时,一念之间就往生极乐世界了。七天以后就证悟空性而不退转。

9、上品上生

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众生要有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才能上品上生。什么是至诚心呢?就是说你是真的想去,是真诚的。关于深信心,我们理解一个东西是有深浅的,同样,“信”也有深浅,信受是否深刻。你是否发起至诚心和深心,你理解净土法门的程度有关。如果你开悟了,你的至诚心、深心应该就比较圆满了,就能够真正理解佛法的意趣、道理,包括实相、有无净土,你会有深的理解,这样的话,你就会有很真诚的心、深心,愿意去净土,这时你会想着把功德回向求生净土。若一个修行者能慈心不杀,具诸戒行,或或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一至七天,以此功德回向发愿去净土,就能去到净土。去了以后就能够开悟了,就能够得到无生法忍了,进入初地或更高的阶位

我们大致就把“三辈九品”过了一遍。我想说明的是,如果我们在这个世界修行得比较好,去净土后的果报就会比较好;如果修行比较差,那么去净土后的果报会比较一般。如果你觉得你上生的品位不高,在净土中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够有比较高的成就的话,你要是能保证自己能再生为人,你回到人间修行,不去净土,也是可以的。

以上对净土法门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同时也针现代修习净土法门的一些误区做了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