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脱道的“空”观可以简单概括为:无常=无我=空。如《别译杂阿含经》说:“一切众生悉是有为,从诸因缘和合而有,言因缘者,即是业也;若假因缘和合有者,即是无常;无常即苦;苦即无我。”这里说无常就是苦,苦就是无我。“我”是常一主宰之义。常是不变义,一是独立义,主是自在义,宰是支配义。我们总觉得在自己生命中,有一个自我作为主宰。我们每每以自我为中心。但这样的“我”实际并不存在,“我”只是我们的妄见。我们的身心只是五蕴的和合,没有实体的“我”。无我,也就无“我所”。“我所”即我之所有、我之所属的意思。我们往往以自身为我,以自身外之物皆为我所有,如我的衣物,我的事业。“我所有”,在佛教看来,不过是我们的妄执。
《增一阿含经》说:“色者无常,此无常义即是苦;苦者即无我,无我者即是空也。痛、想、行、识皆悉无常,此无常义即是苦;苦者即无我,无我者即是空也。此五盛阴是无常义,无常义者即是苦义。(苦义者即是)我非彼有,彼非我有。”这里说无常就是苦,苦就是无我,无我就是空。空掉“我”,就是“空”。解脱道中的“空”观并不像大乘佛教的“空”观那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