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研究

论太虚大师与瑜伽菩萨戒
海慧

img

内容提要:近代太虚大师特倡瑜伽菩萨戒,不同于传统丛林弘传梵网菩萨戒的主流。他认为菩萨修行在瑜伽菩萨戒本,并对瑜伽菩萨戒的特质、近代应用多有阐发。他身体力行,是一位瑜伽菩萨戒行者的典范。

关键词:太虚 梵网菩萨戒 瑜伽菩萨戒 今菩萨行 菩萨学处

一、瑜伽菩萨戒的弘传

菩萨戒,即大乘菩萨所受持之戒律,又称为大乘戒、千佛大戒,又有方等戒、佛性戒、一心戒等说法。反之,解脱乘声闻行者所受持之戒律,称声闻戒。一般而言,菩萨戒之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亦即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之一切佛法,作为禁戒持守之。佛性戒、无相戒等为实相戒,此类戒别于三聚净戒。关于菩萨戒的地位,《梵网经》谓菩萨戒“是诸佛的本原,菩萨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的根本。”《瑜伽师地论·戒品》云︰“如是菩萨大尸罗藏,能起当来大菩提果,谓依此故菩萨净戒波罗蜜多得圆满已,现证无上正等菩提。”菩萨戒为大菩提果的根本因行,菩萨净戒波罗蜜多圆满即可现证佛果了,菩萨戒的行持贯穿着修行成佛的始终,它在大乘佛法中之地位可谓重要。

汉译的菩萨律藏比较多,大致可综合为梵网与瑜伽二类律典。《菩萨地持经戒本》、《菩萨善戒经戒本》、《瑜伽师地论·菩萨戒本》与失译的《优婆塞五戒威仪经》的前半卷是同本的异译,以玄奘译最为圆满,藏文大藏经中同有《菩萨戒本》译本,与玄奘译几乎没有差别。而《璎珞经》与《梵网经》同属梵网戒本。

菩萨戒在中国的传授始于鸠摩罗什所传译的《梵网经》。自昙无谶以后,大乘戒始盛传于中国北方,南方传大乘戒,则以求那跋摩为始。昙无谶在敦煌译出《菩萨戒本》后,有张掖沙门道进闻风驰往,求受菩萨戒。后凉州名僧道朗,又自减少戒腊,从道进受菩萨戒,一时从受者甚多。南朝梁、陈二代,受菩萨戒风气盛行。梁武帝、陈文帝均为菩萨戒弟子。玄奘译出《瑜伽菩萨戒本》后,其弟子多持大乘戒而称号大乘某,如窥基称大乘基。窥基每日对弥勒佛像前诵菩萨戒一遍,以为常课,可见当时《瑜伽菩萨戒本》为中国唯识宗重视。还有,慧沼《劝发菩提心集》列正法藏所传受菩萨戒法,更可见唯识宗后世弟子仍继续依《瑜伽戒本》受大乘戒。

虽然《瑜伽菩萨戒本》曾经盛行一时,但《梵网经》则更为通行。因为《梵网经》的若干戒条,很符合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和佛教界的生活习惯,比较《瑜伽戒本》许开性罪的突出之点,更易为人所接受。所以《瑜伽戒本》传布不久,即随着唯识宗的消沉,华严等宗的兴起,出家比丘在受具足戒同时受菩萨戒,都依用《梵网戒本》,而《梵网戒本》在出家众中遂占了莫大的优势,通行范围大大超过了《瑜伽菩萨戒本》。

近世以来,我国佛教界所传的三坛大戒中,第三坛所授者即为菩萨戒。这是僧俗皆可受的戒律,所用戒本为《梵网经菩萨戒本》。近代,太虚大师早年亦传授梵网菩萨戒,但后来却大力提倡《瑜伽菩萨戒本》,这一做法不同于传统丛林弘传梵网菩萨戒的主流。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倡导瑜伽菩萨戒的原因

(一)治愈佛教衰败方子

太虚大师特倡瑜伽菩萨戒的主要原因是他要治愈当时佛教界出现的疾患──行在小乘,瑜伽菩萨戒就是他开出的方子。他认为中国佛教衰败最大的病源就是“空谈大乘,不重实行,行为与教理完全脱离关系”。所以革兴佛教,就要洗除好尚空谈的习惯,使大乘理论的实践民众化,就是真正落实“菩萨行”。为指明菩萨行要能够适应今时今地今人的实际需要,他还提出“今菩萨行”这一概念,以此来简别向来只唱高调,名不副实的“菩萨行”。而瑜伽菩萨戒的殊胜处,正如太虚所说,此戒真正体现了菩萨饶益有情的精神,是入世利生的轨则,并契合现今的应用。所以,鉴于瑜伽菩萨戒的“实用性”,行持瑜伽菩萨戒被太虚视为革兴佛教的良方。他总结说“行在瑜伽菩萨戒本”,就是说佛法之要在于行,行之要在于戒,而戒又必以瑜伽菩萨戒为归。

(二)慈宗轨行之要

面对广博的大乘教法,为除偏执,太虚将佛法判摄为三宗,即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法界圆觉宗。虽然法界圆觉宗之“法界”含摄前两宗之“法性”和“法相”,但就机宜来说,他还特弘“慈宗”。慈宗,就是弥勒宗,梵语弥勒,此译为慈氏,依据慈氏为宗,由是立慈宗的名义。慈宗似乎就是慈恩宗,其实不然。中国的唯识宗,又称慈恩宗,因为创宗者玄奘、窥基都长期住过长安大慈恩寺,所以通称为慈恩宗。而慈宗要旨在于宗奉慈氏菩萨,以上生内院。但习修法相唯识的学人不一定以上生弥勒内院为宗,也有宗慈氏生兜率的学人却不习修法相唯识。如道安法师宗奉慈氏宗以求生兜率内院,却不习修法相唯识。法相唯识教观都依慈氏为根本,所以慈宗可以包括慈恩宗,但慈恩宗则不能概括慈宗。太虚说:“远稽干竺,仰慈氏之德风;迩征大唐,续慈恩之芳燄:归宗有在,故曰慈宗。”慈宗有三要,即《瑜伽师地论》之《真实义品》、《瑜伽菩萨戒本》、《观弥勒上生兜率经》。其法门是解《真实义品》之义,以菩萨戒为范行之要,祈生内院。

三、瑜伽菩萨戒的特质

“佛法之要在于瑜伽菩萨戒。”这是太虚对瑜伽菩萨戒的基本看法和定位。这一观点见于《志行自述》,他的推论如下:“云行在瑜伽菩萨戒本者,佛法摄于教理行果,其要唯在于行;以信教解理,功在能策令起行,如信解而不行,则教理胥等于无用。果、则行满之所成就,不行、或行而未满,果不能成,果之既成,则任运更无所为。故有力且必要者,唯在行也。行无数量,摄之为十度,又摄之为三学;严核之、则唯在乎戒学而已矣。……知法在行,知行在戒,而戒又必以菩萨戒为归。……菩萨之入俗,佛陀之应世,皆以能舍己利他耳;故饶益有情之戒聚,实为菩萨戒殊胜殊胜之点。梵网、璎珞诸本,戒相之详略有殊,其高者或非初心堪任,而复偏于摄律仪、摄善法之共戒。旧译之弥勒戒本,亦犹有讹略;唯奘译瑜伽师地论百卷中所录出之菩萨戒本,乃真为菩萨繁兴二利、广修万行之大标准,……而一一事分别应作不应作,又初心菩萨之切于日行者也。窃冀吾侪初行菩萨,皆熟读深思其义,躬践而力行焉!故曰行在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瑜伽菩萨戒的特质或者说殊胜之处,太虚曾谈到三点。这几点殊胜处也可以看成是太虚为何要在多种菩萨戒中独举瑜伽菩萨戒的原因。

(一)体现大乘菩萨精神之特质

此瑜伽菩萨戒法与其余之菩萨戒法不同之处在于,其它戒法兼含三乘共同之律仪戒,而此戒还专明应如何修六度以修集诸善法,应如何行四摄饶益有情,所以此戒最明白而扼要地展现了大乘菩萨之特殊精神,不学此菩萨戒,无以见菩萨之殊胜。太虚在《志行自述》述到:“菩萨之入俗,佛陀之应世,皆以能舍己利他耳;故饶益有情之戒聚,实为菩萨戒殊胜殊胜之点。梵网、璎珞诸本,戒相之详略有殊,……而复偏于摄律仪、摄善法之共戒。……唯奘译《瑜伽师地论》百卷中所录出之《菩萨戒本》,乃真为菩萨繁兴二利、广修万行之大标。”

(二)契真入俗的中道了义行

“佛法大旨,要唯真俗二谛:以真谛故,超出世间;以俗谛故,普度众生。”“佛学的本质固为美满,而流行在世界上,必须适应于社会文化,方算真俗不二圆融无碍的大教。”

佛法之俗谛是要适应当时的社会文化,深入世间普度众生。而“入俗”这一概念在太虚佛学中,似乎成为了菩萨之所以为菩萨的体现。据他的观点,俗人在俗不能契合出世的真理,声闻行者心求出世,厌离生死,欣乐涅槃,求自解脱,不涉俗行事,世间与出世间被打成两截。菩萨则不同,自觉觉他,“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上契真理,下顺凡情,于利他善行多事多业多希望住,积极入世广行菩萨道,即世间出世间,圆融世俗、胜义二谛,不偏空、有,合于中道。太虚指出瑜伽菩萨戒法正是为了轨范菩萨的中道行而制定,处处都表现出了“理事双彰”、“真俗并到”的大乘了义行。比如此戒既包含声闻乘断烦恼的轨则,同时又开演出随顺有情成就胜出声闻乘菩萨功德的行持方法。

(三)深契现今之应用

中国佛教古来如自了的禅家、往生的净土家多偏向自我觉悟解脱,而兼济众生不足,都非自觉觉他的圆满之法。“惜中国向来修行者,大都不知注意乎此,惟以空心静坐为修行,对于现身社会去作一切利他事业,极端反对,谓非本分!”而从现今的时代趋势上看,入世作利生事业即有益社会之事则是应办之事,比如出家僧众办佛学院及公益慈善等。但在入世作利生事业时,须有办事行轨,不然破坏佛法、违背教规却不自知,而此菩萨戒就是行事良轨。太虚指出在中国古代佛教中,“其有能作事者,又多未得菩萨戒之真谛,故其一举一动皆贪、嗔、痴之烦恼为之主动,将中国佛教弄成死气沉沉,怪象重重,良可慨也!”他总结说菩萨修行六度,以不离有情界之实际,作一切利生事业为正修行,所以非学此戒去修菩萨行不可。“此戒为现今在家出家之佛徒需要,以在现今国家社会之环境中,尤非昌明此大乘菩萨法不可,其各顾身家以各自了之思想,已用不著!故佛教徒众,对于社会人群互关互益之事,精勤去作,方能显出佛法精神,方能为建立国民道德之基本。故今在家佛弟子之设社立林,结群集会以宏化者,欲求得一寡过成德之标准法,于此菩萨戒法,大不可不深注意焉!”他将瑜伽菩萨戒的重要性推到“建设国民道德的基本”之途径的位置上。这是佛法的契机方面而谈。他说:“需要佛教中心的新,即是以佛教为中心而适应现代思想文化所成的新的佛教。这佛教的中心的新、是建立在依佛法真理而契适时代机宜的原则上。……然而、若不能以佛法适应时代、契众生机,则失掉这里所谓的新,在社会众生界是一种没有作用的东西:如此的佛教,会成为一种死的佛教!”

太虚还具体地列举了数条戒条以讨论并证明瑜伽菩萨戒的殊胜所在——偏重于饶益有情之戒,其中的讨论也一并显出了瑜伽菩萨戒与声闻戒、梵网戒的一些具体差异处。

一者、梵网等十重戒,第一不杀生至第六不说四众过,皆摄律仪之共戒,而菩萨戒本、则唯取其不共之后四为四重戒,名四他胜处法:一、贪名利而自赞毁他戒,二、悭财法而不行舍施戒,三、结忿怨而损恼他人戒,四、着邪见而谤真乐似戒,则唯大乘不共之戒。云他胜处、即波罗夷,以菩萨安住菩萨之净戒律仪为自胜处,犯此四法,则舍菩萨所安住之自胜处,而堕于非菩萨之他──天、人、魔、梵、声闻──胜处,为非菩萨之他法所制胜,故即丧失菩萨之身命也。

二者、即前四他胜处,亦于上品缠犯、乃失菩萨净戒。即失菩萨净戒,于现法中亦堪更受,此亦全不同声闻律仪者。

三者、其恶作所摄中,若第一不礼拜供养,第二不尊敬耆德,乃至于诸有情所应作事不为助伴等,皆积极令作善而非止恶。

四者、若第三、第四、不受信施;第五不为说法;第六舍暴恶有情不为教化;第七应与声闻共学将护他之禁戒;第八不应与声闻共学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戒,而当如法多事多业多希望求行;第九乃至十六,于杀盗淫身三及妄语等口四之性罪少分现行,兼及废黜暴恶之增上位──帝王宰官──等,则汤武吊伐,周孔刑政,乃至今之政治阶级等革命,其至当合情理处,亦无不包括在中矣。二十之不自雪谤及去招谤之故,二十一之应打骂者不打骂,以至不安慰他人之愁恼等,皆纯乎饶益有情之行,而以不如是行为犯戒者也。

简言之,瑜伽菩萨戒的特质是强调菩萨的入世性,并契合现今的应用。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瑜伽菩萨戒的可行性,或者说它的实用性。如太虚曾谈及瑜伽菩萨戒初心可堪持、现法可重受、能作日常修行的标准等。这正好对治中国佛教中崇尚空谈的弊病。

总的来说,就是瑜伽菩萨戒合于“今菩萨行”。这与太虚复兴中国佛教、树立现代的中国佛教的理想相吻合,“总之、我们想复兴中国的佛教,树立现代的中国佛教,就得实现整兴僧寺、服务人群的今菩萨行!”由此他效仿比丘学处,建立菩萨学处。菩萨学处在实际行持上就是六度四摄,也就是实行瑜伽菩萨戒法,把大乘佛教的精神广泛地融入和实行到民间中去。“菩萨学处的出家菩萨,要经过十二年戒定慧的修学,或经过在家菩萨二十年而出家,但终身作在家菩萨亦宜,以在实行上,同为六度四摄,即是实行瑜伽戒法。六度、四摄是一个纲领,从具体表现上来说,出家的可作文化、教育、慈善、布教等事业,在家的成为有组织的结缘三皈、正信三皈及至五戒居士在家菩萨,农、工、商、学、军、政……各部门,都是应该做的工作,领导社会作利益人群的事业;六度、四摄的精神,就在个人的行为,和为人类服务中表现出来。”

四、瑜伽菩萨戒的近代实践

(一)祈生内院之范行

1924年2月5日,甲子元旦,太虚编《慈宗三要》于武昌佛学院,特弘弥勒净土法门。三要为慈恩宗境、行、果三要,即《瑜伽师地论》之《真实义品》、《瑜伽菩萨戒本》、《观弥勒上生兜率经》。善解《真实义品》之义,以菩萨戒为范行之要,祈生内院。行持瑜伽菩萨戒作为弥勒法门的重要部分。他以为弥勒法门深契当时之机,他说:“今易以解此真实义,持此菩萨戒,祈此内院生,既简且要,洵为人人之所易能。”“然十方诸佛剎,虽有缘者皆得生,而凡在蒙蔽,罔知择趋;惟补处菩萨,法尔须成熟当界有情,故于释尊遗教中曾持五戒受三皈称一名者,即为已与慈尊有缘,可求生内院以亲近之矣!况乎慈尊应居睹史,与吾人同界同土,而三品、九等之生因,行之匪艰,宁不较往生他土倍易乎?一经上生,皆即闻法不退大菩提;与往生他土犹滞相凡小者,殊胜迥然矣!故斯经实为一生成就不退佛果之祕要,曾发无上菩提心者,不可不奉持以靳向焉!”弥勒净土法门比弥陀净土法门更为易行。

(二)整兴僧会

“行在瑜伽菩萨戒本”,这与太虚的志向——整兴住持僧及居士正信会息息相关。毋宁说“行在瑜伽菩萨戒本”是为了整兴佛教僧会,他坚信通过践行此菩萨戒,足以整兴僧会,僧会的整兴则为菩萨戒精神实现的体现。为此,太虚一生都在不懈地践行,这也是他对瑜伽菩萨戒个人行持的集中体现。如他在《志行自述》中讲到:“昔仲尼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余则志在整兴僧(住持僧)会(正信会),行在瑜伽菩萨戒本。斯志斯行,余盖决定于民四之冬,而迄今持之弗渝者也”。“必能践行此菩萨戒,乃足以整兴佛教之僧会。必整兴佛教之僧会,此菩萨戒之精神乃实现。吾之志行如是,如有同志同行者,则何乐如之!”

(三)参与政治阶级革命

1931年9月18日,沈阳事变发生,太虚撰《为沈阳事件告台湾朝鲜日本四千万佛教民众书》,勉以秉承佛训,起而革日本军阀政客之命。“第九乃至十六,于杀盗淫身三及妄语等口四之性罪少分现行,兼及废黜暴恶之增上位──帝王宰官──等,则汤武吊伐,周孔刑政,乃至今之政治阶级等革命,其至当合情理处,亦无不包括在中矣。”依据为《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戒品》,云:“又如菩萨见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恶,于诸有情无有慈愍,专行逼恼。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若废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四)作为佛学院教育内容

据载,1924年,武昌佛学院春季开学,太虚续讲《成唯识论》,及关于净土之《弥勒上生经》,关于戒律之《瑜伽菩萨戒》。

在《我新近理想中之佛学院完全组织》中,太虚将佛学院组织从低到高分为四个等级,设定在第三级“佛学院学戒部”毕业时受比丘戒、菩萨戒,方可得学士位。第四级佛学院大学部,午课则依昔窥基法师所行,趺坐诵菩萨戒本。这些举措在当代佛学院教育亦值得借鉴。

五、结论

近代,太虚发现中国佛教衰败的原因是空谈大乘,不重实行。如流行的禅宗、净土宗,其学人多倾向于自了。中国虽号称大乘的国度,但大乘菩萨行不曾得到真正落到实处。于是,为治愈中国佛教的疾患,振兴佛教,重建中国佛学,将佛学落实到现实人生,建设人间净土,太虚提出“菩萨修行在瑜伽菩萨戒本”这一良方。瑜伽菩萨戒比之梵网菩萨戒更重饶益有情戒,而且深契现今入世修行的实际应用,为菩萨入俗的日常修行的良轨。他所要建立的菩萨学处就是实行瑜伽菩萨戒。“中国佛学能在新世界中成为世界性的佛学,非但要主持教理的人能够阐明佛教发达人生之真理,依之以趣大乘行果;并须在人间实行六度四摄菩萨道,以尽力推行佛教利益人生的事业。如果不能这样,世人必仍目为空谈而不能见之于事实者,便足为佛教衰落之因素。六度四摄的实行,可详于瑜伽菩萨戒,故我亦尝说过‘行在瑜伽戒本’的话,这尤其是主持佛教者所必须遵依奉行的。”此外,太虚还谈到瑜伽菩萨戒在近代的具体应用,如弥勒法门、整兴僧会、参与政治阶级革命等,这也显示出了瑜伽菩萨戒在近世社会的活力。作为极具入世精神及实用性的瑜伽菩萨戒,我们在当代如何发挥其作用还有待发掘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