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要了解佛教中各个宗派的教义,非常容易,只需上网搜索即可。即使要翻阅大藏经也非常方便,网络上就有电子版。在古代,如果想要了解这么多的宗派理论,并没有现在这么容易,学人得行脚到各地拜访各宗大善知识,从学多年。大藏经非常稀有,就是纸质的各个宗派的书籍也不会很多,学习起来并没有现代人这么方便。虽然古代在信息方面不如现代便利,但古人却有这样一个优势,就是他们往往能专宗一门而深入佛理,学修均有所成就。现代,佛学资讯发达,也可以说是庞杂,使我们心有旁鹭,不能专于一宗而深入,学得越多,疑问越多,难以抉择,毕竟各个宗派的说法不尽相同。学习如果只是泛泛地,理论上难以深入,理论应用于实际修行的效果也就不会太明显。中国佛教有八大宗派,不如选择禅宗作为一门深入的对象。而且,在这个时代,禅宗这一方法最适宜,原因可分为三个。
一、禅宗是顿教
禅宗说人人看起来虽然是凡夫,烦恼丛生,但我们凡夫的本质却是佛。因为凡夫具有与佛无二无别的佛性,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可以说是潜能,人人具有成佛的潜能。众生与佛的差别只在于迷悟的不同。如《六祖坛经》说众生“与佛无二”。这个佛性,也就是佛的体性,它本来清净、圆满。无始以来,佛性就存在着,而且它从来就是清净的。过去它是清净的,现在也是清净的,将来也还是清净的,这叫本来清净。它本来也是圆满的,无欠无缺,“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马祖道一说:“道不用修,但莫污染。”又如六祖慧能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禅宗的方法在于悟,“悟”意味着快速地证得佛性,一刹那亲证佛性。所以,就成佛的方法而言,禅宗的方法是最迅速的,只在一念之间。如《六祖坛经》说“悟则刹那间。”
《法华经》说诸佛只因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谓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悟入佛的知见,就是证得佛性。中国各个宗派所开示的方法不同,但就悟道而言,本质没有不同,悟道是八大宗派的共法,所以不妨通过禅宗悟道。禅宗的语录众多,所以就禅宗典籍的数量而言,不亚于其它宗派,甚至多于其它宗派。但认识禅宗的核心教法,研读一本《六祖坛经》足矣。而且禅宗强调语言文字只是证悟佛性的媒介,熟读经典的多少,与开悟没有直接关系。禅宗有一部语录叫《指月录》,题目的意思就是说语录等文字犹如指月亮(指代佛性)的指头,指头不是月亮,不应执著指头就是月亮,也就是说不应当执著熟读语录经典为开悟佛性。可见,禅宗更强调具体的参究实践。所以在修学禅宗方面,不一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禅理,应该做的是把时间花在实践上。当然,必要的禅宗见地需要通过阅读和思维获得。
二、人人可修学禅宗
我们翻看禅宗的典籍,会有这样一个印象:禅宗是为上根人说。当然,如果是利根,自然迅速悟得佛性。但禅宗从来不反对任何人修学禅宗,反而说人人可以开悟成佛。而且,所谓利根,也不是说就得立刻证得佛性才算利根。开悟要待时节因缘。古来的许多大师也都不是一听闻禅宗的教法,就顿悟佛性,而是参访大善知识们,在因缘际会时开悟。我们能说他们不是利根吗?比如禅宗典籍记载,一位比丘尼行脚遍天下,参访善知识多年,后来在回来的时候,因为嗅梅花的因缘而悟道,从“嗅”入道。她曾作有偈诵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如黄蘖禅师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所以禅宗提倡“人人本具佛性,人人可以成佛”,就是要告诉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证得佛性。《楞严经》里记载佛陀有一位很“笨”的弟子叫周利槃特迦,他一向不擅长诵持,没有多闻的才能。哪怕只是忆持如来教授的一句偈颂,在一百天当中,也是记得前文就忘记了后文,记起了后文又忘记了前文。但后来他由观呼吸入道,即“鼻根圆通”。像这样很“笨”的弟子都能开悟,何况我们?
三、时时处处可以修学禅宗
提到禅宗,我们就会想到禅堂。在禅堂打坐似乎是禅宗修学的主要方法。其实,这也不尽然。我们可以从著名的“磨砖作镜”的故事看出来。这个故事是这样:马祖终日静坐,期以开悟佛性。怀让禅师就拿了块砖头在他的旁边磨。马祖很奇怪,就问怀让禅师:“你磨砖头做什么?”怀让禅师说:“磨砖作镜子。”马祖反问说:“磨砖岂能作镜子?”怀让禅师回答说:“磨砖不能制作镜子,难道打坐就能成佛吗?”马祖听后有所领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禅最重要之处在于“开悟”,而不在于是否“打坐”。“打坐”只是为“开悟”作准备,它可能是“开悟”的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开悟”是亲证佛性,“开悟”和“打坐”不是一回事。禅宗说“无门为法门”。“开悟”佛性,并没有固定的方法。有人听闻“击竹声”而悟道,有人被捏了鼻子后悟道,有人被打下水之后悟道。开悟,往往是在生活中开悟。如我们前面提到比丘尼闻梅花悟道的例子就是如此。我们再来看看听闻“击竹声”悟道的例子,这说的是香严智闲禅师的故事。一天,香严禅师在锄草,发现有块小瓦砾,他就随手把小瓦砾丢到竹林里,小瓦砾撞击竹子,“咔嚓”一声,他从声音开悟了。禅师在锄草时,也在参禅,不然怎么会在锄草的时候悟道呢?可见,参禅应该在生活中参禅,生活中处处是悟处。“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身边的万事万物都是佛性的显现,它们都可能是我们开悟的因缘,比如翠竹、黄花。马祖道一禅师说:“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六祖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性需要在世间生活中参悟,因为佛性就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生活中的一切运为都是佛性,我们应该从我们的生活作为中寻找佛性,开悟佛性。离开这个世间,去寻求佛性,犹如去寻求兔子的角一样,寻求不到。兔子有两只耳朵,长得像角,却不是角。马祖道一禅师说:“一切施为,尽是法性。”就是揭示一切作为皆是佛性的道理。
参禅,时时刻刻、什么地方都可以参禅。参禅,就是寻找佛性。参禅,只是心念上的功夫,所以我们走路、吃饭、工作时,都可以参禅。在我们现在这样一个匆忙的时代,我们可能很难每天专门拿出一到两个小时出来静坐参禅。既然走路、吃饭、工作都可以参禅,不妨就在日常生活中参禅。而且,参禅要求我们不间断地参禅,这样才能培养出稳定的功夫,特别是动中的功夫。动中的功夫越好,动中的观照能力越强、越稳定,越利于我们证悟佛性。打坐参禅,利于培养我们静中参禅的能力,但在坐下,打坐参禅中得来的静中功夫不见得很有效用。动中参禅能力的培养最好还是在动中。在日常生活中参禅,是锻炼参究功夫的最好方法。马祖道一禅师说喝茶、吃饭、搬柴、运水都是道,这也进一步佐证了“禅要在生活中修”这样一个说法。
此外,悟后起修,亦是在生活中。禅要在烦恼中修,《六祖坛经》云:“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在历缘对境中修。据记载,二祖慧可禅师授法给弟子僧璨禅师后,“或入酒肆,或过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别人问他:“你作为出家人,怎么这么做?”他的回答是:“我自调心,何关汝事?”这就是他悟后在历缘对境中修。
开悟佛性,并不拘泥于身份。《六祖坛经》云:“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如庞居士在马祖道一禅师处言下大悟。毕竟,佛教信众,就比例而言,以在家人居多。禅宗的方法不仅适合于出家人,也适合于在家人。开悟与身份无关。“达官贵人”可以学禅,“走卒商贩”可以学禅。在禅宗里,人人本具佛性,人人平等,没有高下、贵贱之分。禅,最具有普世性,也最应该普及于世。禅法,可以说是最为普世的教法。
四、小结
在现代,参禅是最适宜的学佛方法。一是它契理,契合佛所说的开悟的道理。二是契机,人人可修学禅宗,它是最为普世的教法;禅可以在繁忙的生活中修,禅也需要在生活中修;它强调实践重于熟读经典,是快速开悟、成佛的方法。希望我们不要轻视自己,相信我们终究会开悟,在悟道的路上继续前行,不要入“宝山”,空手而回。